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动态>>正文

临沂教育“十二五”发展回眸之河东篇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08日  浏览次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二五”期间,河东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全力改善办学条件,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书写了一幅“人民满意教育”的壮丽篇章。

校舍建设标准化——

“体系化推进”让农村娃也能上好学

五年来,该区把标准化学校建设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条件,以体系化理念推进教育民生,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2012年,该区制定实施了《河东区教育优先发展三年规划(2012—2014年)建设实施方案》,计划利用三年时间,以政府投入为主,整合资金5.1亿元,完成51所中小学、幼儿园的新建、改扩建任务。

蓝图很美好,落实是关键。为此,该区体系化推进,成立了学校建设督查小组,每月对校舍建设情况现场督查并全区通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同时,对按规定时间开工项目给予借款扶持。“扶上马再送一程”的办法让各校舍项目“快马加鞭”,到2014年,该区整合资金14.7亿元,达到原定计划投资数的近3倍,新建、改扩建项目310个,现代化的教学楼、体育馆、公寓楼,高配置的实验室、特种功能室让学校“旧貌换新颜”。

以汤头五湖小学为例,原先只有两排瓦房,操场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家长托关系送孩子到中心小学或周边学校上学,而现在,学校新建了4990平方米的教学楼,操场实现了“草皮化”,多功能室里,钢琴、架子鼓等乐器一应俱全,教室里黑板变成了电子白板……在校门口,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如今学校的办学条件比中心小学还好,为什么还舍近求远托人送孩子走呢?

三年规划结束了,是不是就意味着不用再发展教育了?该区回答是否定的。2015年,该区又制定了《河东区教育优先发展再提升工程实施方案(2015-2017年)》,全力打造标准化学校“升级版”。目前,2015年16处校舍项目进展顺利,改造提升58处运动场,所有学校运动场基本实现塑胶、草皮化,一处处标准化学校如同一颗颗美丽的珍珠镶嵌在沂河东岸6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学校管理科学化——

“制度引领”让办学水平全面提升

五年来,该区把提高办学水平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科学定位发展目标,参照《中小学校管理评价》,修订完善了《河东区中小学校管理评价方案》,为学校发展提供制度引领。

随着“五区托一城”发展战略的实施,河东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望与学校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出现了学前教育不规范,义务教育不均衡,高中学校布局不合理,职业学校招生困难等问题。该区精确瞄准制约不同学段的因素,分类解决、综合施策,实现了全面提升,赢得了群众称赞。在每年群众满意度测评中,教育项目始终位居前列。

针对民办园发展不规范的问题,该区双管齐下,一方面大力发展公办园,用公办园挤压无证园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强力清理无证园,大力扶持正规民办园。截至“十二五”末,全区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95%,0~6岁学前教育一体化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率达30%以上。

“十二五”期间,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该区一项重点工作。2014年,该区高规格召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会,印发了推进方案,明确了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在推进过程中,区委书记、区长亲自组织召开推进会,分管副区长深入学校指导督查,区人大、政协多次组织视察。在经费保障方面,该区认真落实县域主体责任,法定教育投入逐年增长,教育经费来源不断拓宽,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在短短几年时间内,河东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成效卓著,不仅获得了省督导组“走在全省东部前列”的高度评价,在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河东区成为全省第二个达100%的县区。2015年,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对于高中教育,群众高度关注,充满期待。如何把高中教育做大做强是河东区始终关注的问题。位于东城新区的教育学区是《教育优先发展三年规划》的“龙头工程”。其中,高中部15万平方米已全部竣工投入使用。2015年,河东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撤销了两所农村高中,设立了临沂第二十四中学一处高中、三个校区,形成了一校三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临沂第二十四中学教育质量连年攀升,在荣誉室里,全国首批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项目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等几十块荣誉牌展示了学校内涵发展的光辉历程。

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河东区职业中专是该区唯一一所公办职业学校,以前曾尝试高中、中专几次转型未获成功。怎么办?“十二五”期间,河东区委、区政府明确,要办一所属于河东自己的高水平、有特色的公办职业学校。2012年起,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楼房、修操场,投资1300余万元购设备、置器材,学校面貌实现了“凤凰涅槃”,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招生人数的逐年递增,而且以全市第一的成绩通过第二批省级规范化学校立项评审,办学特色也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学校,记者见到了学习电子商务专业的李超同学,他告诉记者,在学校不仅学到了文化知识,还锻炼了能力,通过微商平台分销日用产品,他已盈利5000余元,自己选择这个学校是完全正确的。

教师发展专业化——

“软实力”助推教育内涵发展

五年来,该区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一环,优化师资结构,提升业务水平,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基本形成。

针对历史原因形成的教师年龄老化、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十二五”期间,该区先后招聘、引进教师700余人,并将90%以上教师分配到区驻地外学校,大大优化了教师队伍年龄、学科结构。同时,大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高学历是他们上学时的成绩,但能否站稳讲台还不知道,我们不能让他们躺在高学历‘账簿’上吃老本。”该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此,该区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专项预算,要求各学校每年拿出不低于学生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专项培训,同时,积极组织教师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等地学习,精心组织各类教学技能大赛,让许多教师实现了自身“蝶变”,已培养国家、省市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近400名。

学校发展特色化——

“校校有特色”成学校靓丽名片

五年来,该区把特色学校建设作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特色学校”培育工程,全区呈现出“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

2010年前,该区学校基本是千校一面,如何让各学校在规范办学行为前提下,找到自己的发展特色?2012年起,按照“高标准、重创新、分类推进”的思路,以体育、艺术“2+1”项目为抓手,深入推进实施素质教育,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同时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先后涌现出国家级、省市级特色学校近60所,占全区学校总数的70%,全区特色学校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局面。

以临沂九小为例,学校成立了音乐、舞蹈、绘画等十几个社团,为学生定制了不同成长“菜单”。现如今的校园,空中回荡的不仅仅是以往单调的朗朗读书声、奋笔疾书的沙沙声,还有操场上的呐喊声、音乐教室的演奏声、舞蹈室的节拍声,它们汇成了一曲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交响乐”,很多学生实现了学业成绩和兴趣特长的同步提高。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换来的是学校发展的累累硕果,该校先后获得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全国科普示范学校等20多项荣誉称号。

教育发展现代化——

“信息化”助推教育优质发展

五年来,该区把发展教育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载体,坚持“小步快走”战略,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提升应用水平,走出了一条具有河东特点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多次承办“ 全市教育信息化成果展示现场会”,代表山东省参加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河东区教育信息化做法。

教育信息化要发展,硬件是保障。“十二五”期间,该区以“三通两平台”为抓手,累计投入资金近1亿元,全面普及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了教育现代化手段全覆盖。硬件建设的高标准为发挥网络空间平台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基础,有效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问题,为城乡学生同享一节优质课堂提供了可能。

黄屯小学是该区一所农村小学,与其相距20公里的工业园学校是一所城区学校,是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以前,黄屯小学教师想到工业园学校参加教研活动,至少要坐半个小时公交车。现如今,他们足不出校就能同上一节课、同研一课题,这完全得益于该区实施的“专递课堂”建设。目前,该区已建成11个具有主讲教室功能的演播室、8个具有远端听课功能的演播室。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河东教育发展现代化的“助推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一个大命题,虽然我们‘十二五’期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人民群众要求还有距离。‘十三五’,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不断谱写教育均衡优质内涵发展的华美篇章”。该区教体局负责人表示。

上一条:全市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培训会召开 下一条:市直教育系统教职工代表参加全市庆三八暨“新沂蒙•新红嫂”表彰大会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