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动态>>正文

临沂教育“十二五”发展回眸之临沭篇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22日  浏览次数:

“十二五”期间,临沭教育成为全县优先发展最强,资金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布局调整最优、资源整合最新、发展速度最快、创新特色最亮、群众满意度最高的行业,谱写了教育兴沭的辉煌业绩与传奇,助推了全县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与振兴。

“教育的发展就是临沭的发展,孩子的未来就是临沭的未来。尽管这几年临沭的财政也很困难,但我们还要让更多的孩子住上更安全的校舍,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我们宁可在其它方面紧缩一点,也要把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临沭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刘飞的这番话,道出了临沭县领导对教育的认知深度。

不断提升办学品质——让每一个孩子都上好学

曹官小学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看着校园的美景,吴兴彦深有感触地说:“我在农村教学三十多年,对乡村教育的变化感受最深。过去,教学条件和学校环境都不好,哪有现在这么气派的教学楼,哪有塑胶跑道和草坪,这些设施只有在城里学校才能见到。”

除了校园环境大幅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也明显提高。曹官小学拥有各类功能室20余个,每个功能室都承载着不同的教学功能,室内文化墙造型各异,根据各室承载的教学功能配有宣传标语,洋溢着浓浓的书香味道。教师阅览室典雅大方,学生阅览室宽阔明亮,书法教室里,书写台、仿古笔架、文房四宝一应俱全。曹官小学之变,只是临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临沭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着力促进教育公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先后投入5.58亿元,建筑面积52.65万平方米,新建楼房108幢。其中,新建了第二实验小学、第三实验小学、第五实验小学、特殊教育学校;改建扩建了职业中专、第二初级中学。共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14所,市级规范化学校52所;省级教学示范学校11 所,市级教学示范学校21所;省级绿色学校5所,市级绿色学校21所。

从2012年起,临沭县委、县政府就把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列入全县26项重点民生工程,依托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基于云计算以用户空间为基础的资源共建共享型交互式网络云平台”,率先在全国打造了县级基础教育“云平台”。2012年至2013年先后投资5400余万元,完成了全县中小学网络升级改造和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更新补充教师微机1781台、学生机3704台、电子白板1992套、录播教室33口,奠定了“三通两平台”建设的雄厚基础。2014年,全县共建44个机构平台,发放了近6万个师生网络空间。

五年来,共投资30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各类实验所需器材;投资1500余万元,充实更新了音体美器材及图书,小学、中学生均图书册数分别达到了30册、40册;投资360余万元对“三室”教学设备进行更新,共更新实验室94口,仪器橱890个,综合实践操作台369组,图书架646个。2014年9月11日,教育部正式批准该县成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县域综合试点单位”。在当年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会上,该县作为唯一县区代表进行了典型发言。

不懈的努力,换来的是丰硕的成果。2014年10月,临沭县顺利通过了临沂市首批“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这是来自国家级的最有力的认可,是对临沭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褒奖,标志着该县教育事业向前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

不断加大助学投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

推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是保障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得起学。近年来,临沭县委、县政府从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利入手,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帮扶、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心助学活动,为贫困学子撑起了一片蓝天。

五年来,该县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教育经费总投入30.62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0.16%,其中,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达到24.39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9.38%,教育费附加达到8452万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4.99%。由于教育经费的稳步增长,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还将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提高至810元,将农村初中生均公用经费提高至1010元,惠及农村中小学生68992人;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免收学生课本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贫困学生发放了寄宿生生活费补助627.14万元,为城市低保学生发放了“一免一补”6.82万元,为部分普通高中家庭困难学生发放了政府助学金721.42万元,为学前教育发放了助学金814.09万元,为职业中专学生发放了助学金737.66万元。

同时,积极为在校大学生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筹集爱心捐款,不断资助贫困教师和贫困学生。积极搭建爱心帮扶平台,让爱心单位、爱心企业和贫困学生结对子,实施“一对一”长期帮扶,共同营造扶危济困、温暖和谐的社会助学氛围。

既要留得住,还要学得好。在保障学生上得起学的基础上,临沭县持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不动摇,组建了城乡教学共同体,实行教学研究、课程改革、教育管理、资源配置、督导评价“五位一体”机制,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办学效益明显提高;认真执行“三个一样对待”政策不动摇,即针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招生政策上和当地学生一样对待,在优质高中招生录取上和当地学生一样对待,在享受资助政策上和当地学生一样对待,有效保障了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严格落实阳光招生和均衡编班政策不动摇,杜绝了择校择班乱象发生,学生实现了免试就近划片入学,为每个孩子创设了公平受教育的良好环境。

不断迈上优质均衡——让每一个孩子都“出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还在民间艺人和学生之间搭建了展示、互动、传承的平台,为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注入了活力。”去年11月21日,临沭县第三初级中学校长王晓晨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莫氏绒绣”校本课程正式开课时告诉记者。

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活动的目标之一。柳编是临沭的特色文化产业,临沭被誉为“中国柳编之都”,是全国最大的柳编产业基地。莫氏绒绣作为临沭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们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耐心、恒心和审美。

五年来,该县课堂教学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教育更加个性化、特色化,校园文化艺术节、师生同操同唱同阅读、课本剧展演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形成了“一校一亮点、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崭新局面。现如今,柳编、莫氏绒绣、面塑、剪纸等多个民间艺术品种,现已在该县青云镇中心小学、玉山镇益海小学、蛟龙镇三株希望小学、郑山街道中心小学等20多所学校开课。

在切实减负的基础上,全县各中小学又以体育、艺术、科技等项目为载体,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通过阳光体育、艺术节等活动的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强健学生体魄,浓厚学生兴趣,为青少年构筑起一条“全面+特长”的发展跑道。作业少了,负担轻了,活动多了,快乐多了,身体健康了,学习更好了,阳光课改为教育提质增效注入了强大动力。

同时,该县还以“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家长走进孩子校园”为内容开展“双走进”活动,让家长“零距离”了解学校,让老师“面对面”接触家长,让教师及时了解了家长实际需求,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形成了双向互动的良性家校教育互动格局。

现代教育不能光有漂亮的“大楼”,还应有高水平的教师。因为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临沭县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强化队伍管理,提高师资待遇,营造了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实现了让每一名教师专业成长、幸福从教。”该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李真说。

临沭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任庆虎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关乎社会公平和民生幸福。我们将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提升全县教育现代化水平,使全县义务教育在初步均衡基础上向高位均衡、优质均衡迈进。”

上一条:美国国家年度教师莎娜·皮普斯临沂专场报告会圆满结束 下一条:全市2016年普通话水平测试顺利结束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