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时空>>正文

《人民教育》刊文介绍兰山区构建深植红色基因的大思政课程体系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22日  浏览次数:

《人民教育》第15-16期中,推出“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与实践案例”专辑,其中以《构建深植红色基因的大思政课程体系》为题,介绍临沂市兰山区根据地方实际,通过区域性大思政课程规划和实践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经验做法。全文如下。

构建深植红色基因的大思政课程体系

文| 付红军 周云剑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根据地方实际,通过区域性大思政课程规划和实践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沂蒙精神为主旋律,不仅是因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而且沂蒙精神是沂蒙山地区特有的生活文化资源,伸手可及,具有更加鲜活的教育意义。区域推进大思政课程体系,目的在于通过区域性课程规划和实践,统筹区域红色教育的力量和资源,提高红色教育的专业性、系统性和普及度。

一、进行区域课程规划,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在进行区域课程规划过程中,我们首先明确了沂蒙精神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把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剖析沂蒙精神内涵,“听党话、跟党走”是灵魂,展现了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担使命、肯实干”是品格,体现了自力更生、干事创业的精神风貌;“勇开拓、敢为先”是主题,凝练了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思想意识;“讲贡献、乐奉献”是核心,反映了顾全大局、甘于牺牲的价值取向。

大思政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对青少年进行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培养志向远大、理想信念坚定的时代新人,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大思政课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

1.学科课程

 

(1)课程思政。

一是组织开展跨学科大教研活动,在课程思政的理念上形成广泛共识,深入梳理和挖掘各学科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高、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二是将时政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善用“大思政课”。比如,临沂三中依托“时政周报”“致行社”、临沂四中依托“名师大讲堂”、临国际学校依托“研习社”等进行时政宣讲,将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转化为鲜活的思政素材。

三是挖掘特色资源,打造“思政教育大课堂”。比如,临沂三小、临沂七中等学校设立校史馆,新桥中学将“桥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四是开发有特色的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红色课程。比如,“穿越火线”“铁索桥”等活动融入体育,“火线运输”“磨军粮”“烙煎饼”等活动融入劳动教育,红色绘本、红色剪纸、红歌嘹亮等活动融入艺术教育。

(2)思政课程。

制定下发《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中小学红色沂蒙思政课一体化推进实施方案》《沂蒙精神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教学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全方位提升思政课质量和水平。定期开展小学、初中、高中思政课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和课程研究,实现各学段教研活动一体化,并开展“红色沂蒙思政课”小初高一体化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实现学段之间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与沟通。加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配齐各学段思政课专职教研员,择优补充思政课教师。健全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开发系列培训课程,持续开展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和“沂蒙精神”的全员培训。实行名师工作室制度,搭建思政课敦师专业成长平台,涌现出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思政课优秀教师。

2.活动课程

校内活动课程,尊重各校实际情况和办学自主性,构建“主题+节日”活动体系,通过感知、感悟、感情三个层面,持续开展“爱党爱国爱人民”活动。

(1)持续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兰山区委教育工委深入开展“发现榜样”“我的入党故事”“我来讲党课”等活动,精选60节优质党课在全区进行学习交流。结合校园艺术节,设计开展以“颂梦中华”为主题的文艺展演活动,引领师生演红色人物、唱红色歌曲、颂红色精神,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兰山区团委、少先队组织开展“沂蒙精神代代传”“我为沂蒙精神代”“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好队员在行动”等主题活动。

(2)充分开发红色节日教育活动。

抓住重要时间节点,以红色节日、纪念日为主线,实施情感培育工程,深人挖掘“清明”“七一”“八一”“十一”“烈士纪念日”等节日、纪念日蕴含的红色教育内涵,广泛开展“清明祭英烈”“红心向党”“唱支红歌给党听”“党的光辉照我心”“学党史、知党情”“我和我的祖国”等各种纪念活动,唱响爱党爱国主旋律。挖掘春节、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蕴含的人文精神,广泛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画卷评选”“走进沂蒙山”“文明创建”等活动,引领广大中小学生传承家国情怀,争做时代新人。

3.实践课程

积极探赏“1+N”校外实践模式。“1"即红色研学,把准研学目标,创新研学方式,紧扣青少年学生的关注点、热点,充分把握红色资源的地域特征、精神特质。“N”即根据活动性质将实践活动分成N类,如体验类、宣讲类、调查类、服务类等。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线索,开展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体验类活动包括参观考察企业、博物馆、军营等,让学生切实体会,整体感知。宣讲类活动组建学生宣讲团,让学生进机关、进社区,开展红色故事、文化知识、绿色环保、文明交通等宣讲活动,调查类活动结合节日主题、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成长需求等进行各种社会调查。服务类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心灵的温暖,为孤寡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环保、感恩、维权等主题知识进行宣讲,协助居委会或村委会开展日常工作等。

在大思政课程的实施方式上,做到四个结合。一是讲授与体验结合:既要把真理讲清楚,又要重视学生体验,如增加仪式感、增强参与感,使学生有沉浸式体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红色认同感提升民族共同感。二是集体与个别结合:既重视全体性教育,又关注个性化特点,做到全方位教育。三是守正与创新结合:守正是根本,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出活力,跟上时代步伐,坚持“八个统一”,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四是自学与研讨结合:如坚持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强化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等。通过情景剧、辩论赛、微电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打造互动式、渗透式和主动式思政课堂体系。

二、多措并举,全方位推进大思政课程体系

1.政策推动

兰山区先后出台了《全区教育系统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发展工程的工作方案》《中小学传承红色基因三年行动计划》,按照梳理规范、深化提升、总结推介的总体思路,全面构建以沂蒙精神为主旋律的大思政课程体系。

2.资源开发

一是开发校内阵地。鼓励各校开发和整合校内红色育人空间,建设红领巾广场、红色文化长廊、红色书屋、红色影院等“红色驿站”,营造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二是创建区实践基地。依托兰山区中小学生合实践地,规划建设传承红色基因主阵地——“一馆三区一园”。“一馆”即“红色薪火”主题教育馆,占地1000平方米,分红色精神、人民英雄、红色沂蒙、红色课堂、红色剧场等五个体验区,是中小学生研学实践的必修课,“三区”为室外展区,是师生课余参观学习党史国史的重要场所。其中“沂蒙之光”展区重点展现了沂蒙人民的解放历程和斗争史;“红色征途”展区用临沂特有的14种矿石建成展示墙,展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发展奋斗历程;“不忘初心”展区以宣誓墙为主场景,系统介绍党建知识。“一园”即占地10亩的“红园农场”体验园。

三是积极整合校外资源。通过域内挂牌一批、市内研学一批、国内拉手一批等方式,整合校外红色教育资源,开展研学、实践、服务等活动。

3.队伍建设

外联内通,整合人力资源,组建专家学者、思政课教师、志愿服务三支队伍。联系党政领导干部及社会各界优秀人士、专家学者,组建专家学者队伍。建立红色教育名师工作室,开展学术研究、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工作,提升红色思政引领力。整合思政、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师,组建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学校思政教育敏锐力、执行力。联系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志愿者、家长志愿者、社会志愿者,组建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思政队伍,补充新鲜血液,扩大影力。

围绕弘扬沂蒙精神进行的区域性全方位大思政课程建设,既弘扬了主旋律,让沂蒙精神代代相传,又深度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认同度和民族自豪感,让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上一条:临沂市教育局局长做客山东广播电视台《“双减”大家谈》 下一条:网络同心 文明同行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