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小、学生少、师资配备不完善,如何实现教育的优质化服务?条件差、质量低,怎样体现教育应有的价值?区域大、布局乱、危房多,如何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面对这些问题,蒙阴县审时度势,聚合物力,集智攻关,与时俱进,硬是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教育发展之路,让教育更加公平地走向了民众。随着一幢幢教学楼房的拔地而起,农村标准化学校已成为我市蒙阴大山深处的一道道亮丽风景,“杨木梁石头墙,风雨一来成危房”的景象已成为历史,“读完小学六年级,行程二万五千里”的艰辛求学之路将不再是阻隔大山里的希望。
9月29日,《现代教育导报》以《蒙阴开拓教育发展新出路》为题,头版头条报道了我市蒙阴县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经验。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办公室)
蒙阴开拓教育发展新出路
本报记者 陶继新 通讯员 张立平
学校小、学生少、师资配备不完善,如何实现教育的优质化服务?条件差、质量低,怎样体现教育应有的价值?区域大、布局乱、危房多,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吗?面对这些问题,蒙阴县怎样走出教育困境,让特殊地理环境、特殊教育形势下的山东省蒙阴教育像其他先进教育区县一样拥有自己广阔的发展空间?聚合物力,集中师资,建设标准化的寄宿制学校,成为蒙阴县委、县政府发展教育的首选良策。
决策者全力以赴
决策背后艰难的是具体实施。怎样实现学校的有效规划?怎样与百姓达成共识?对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来说,怎么筹措巨额的投入资金?实施寄宿制不仅需要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更需要教师全力以赴地投注精力和体力,教师能理解吗?
县委、县政府领导认为,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并在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方面有重要意义。对蒙阴县来说,不间断的危房改造已让规划者深感统筹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蒙阴的受教育者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服务,本身也是利国利民利己的大事。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的目标是缩小城乡教育差别,推动全县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让教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内在元素组成。有这样良好的前景,即使工作再艰难,也要大力开展起来。蒙阴县从思路确定之后就从来没有动摇过。
2005年9月1日,县政府召集财政、教育、建设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专题研究学校危房改造工作。会议要求,各部门在此项工作中须遵守特事特办原则,对工程设计的有关费用能免则免,确需收取费用的也要按最低标准收取。会议还决定,乡镇学校的规划费、配套费全部免收,设计费按3元/平方米收取,监理费按造价的1%现收取一半,最后再统一算账,涉及的其他有关费用一律免除。
这次会议中的“特事特办”、“最低收费”、“统一规划”、“通报制度”,成为全县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的“通行证”。县长挂帅,让教育规划从一开始就步履铿锵。
为确保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的顺利实施,县政府成立以县长为组长,乡镇长和县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门领导小组,实行“四统一”原则,即统一协调组织和指挥、统一制定规划方案、统一筹措资金和管理使用、统一把关建设标准和质量,并建立了“质量终生责任追究制”。县委、县政府认为,教育无小事,坚实的教育基础就是全县发展的根基,教育的美好前景就是全县发展的希望,教育能否具备发展的后劲,决定了全县发展的动力强弱。在蒙阴,教育凝结着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的心。
教育者时刻准备着
教育者的职责更甚于建设者,因为他们担当的是育人大计,他们塑造的是未来人才的心灵,奠定的是人才基础。如果说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是“蒙阴模式”的模型,教育管理则是“蒙阴模式”的血肉。
再好的建筑只是一道风景,再先进的高标准配套设施仅是冰冷的模具,有了高水平的管理和教育者一往无前的热忱,才有了现在“蒙阴模式”风风火火的发展态势。
据该县教育局张广宝局长讲,随着全县标准化寄宿制学校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大批农村中小学生即将住宿就读,带来了如何进行有效管理的问题,外出取经是县教育局实行的第一举措。校长们先后到江苏、河北、山西等地参观学习。结合自身特色,县教育局制定出台了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管理实施方案,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到就医、学习、娱乐、安全等统统包括在内。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使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的管理问题从一开始就走上规模化、程序化,这一做法对刚刚起步的标准化学校的o理起到了规范作用。
与此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与建设工程同步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县教育局从四个方面实现教师队伍提高。一是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以活动为载体,教育激励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建立促进师德建设的优秀学校文化和制度运行机制,提高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使之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二是抓好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制定可行的措施,通过课题研究、学科教研、专项培训等多种方式促使他们快速成长,尽快培养出自己的学科教学带头人,成就一批专家型教学名师,以名师带动名校,以名校创出教育品牌。三是抓好教师的调配管理。
按照学科设置和上级规定,统筹调配使用教师资源,解决当前农村教师老化、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四是关心农村教师的生活,保证工资正常发放。县城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农村教师可优先购买,同时在职称评聘、孩子入学就业等方面为他们出台优惠政策,解除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
这四项措施既关注了教师道德修养、专业素养的提高,又站在全县教育的制高点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推波助澜,让教育更加公平地走向民众。同时,关心教师生存问题,让生命需求和事业发展相得益彰,使蒙阴教育实现外延和内涵的密切结合。
程淑君老师是垛庄镇中心小学一名生活指导教师,她的宿舍管理工作主要在夜间,不论夏日炎炎还是冬季寒风刺骨,她都关注着每一名学生的细节变化。学生稍有不适,她就及时照料,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每一名孩子。她说,自己是一名党员,干好本职工作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当看到孩子变得讲卫生、懂礼貌,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时,她感慨地说:“实行寄宿制,对小学生各方面发展很有好处,我再累也值得。”像程淑君老师一样,每位生活教师都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学生,用自己细致的工作换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学生的变化的确也是巨大的,仅仅半学期,很多学生就改变了不少不良行为,逐渐形成了规范、有序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任课教师则是在三尺讲台上拉长自己的生命路程的。他们抓住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带来的成长契机,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当作自我发展的平台,及时交流,及时研讨,在教育教学现代化之路上更快地向前迈进。教师们对教学设施的改善和上级部门对教师事业、生活的关心心存感激,不少教师说,优质的设施加快了自己进步的步伐,进步带来了更优质的教育,作为教育者应该为教育的长效发展时刻准备着。蒙阴教育的内涵发展就在教育者们前进的步伐中扎根、发芽。
为了共同的利益
“蒙阴模式”成为省市宣传推广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并指出了农村学校发展的出路,同时体现出社会对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热望,更重要的是它符合百姓的愿望,是“民心工程”。
一、为了均衡发展
蒙阴县有些小学是“普九”时建设或改造的,当时在“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思想指导下,县、乡财政和村集体以及群众个人都投入了资金。但是,由于学校建设面广、量大,建设的标准和质量不高,出现了“年年搞危改,年年有危房”的现象。由于各个村小远离县城,其中最远的学校距离县城近100公里,下派教师非常困难,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同一个乡镇,教育资源非常悬殊,由此带来的是教学质量的差异,百姓意见很大。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合理布局规划,整合并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资源不均衡、城乡群众占有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现状,实现了教育的和谐均衡发展。
二、为了群众的要求
张广宝局长认为,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的建设首先解决的是农民的困难,响应的是群众的呼声,为此,县委、县政府公开承诺:建设费用绝不向群众摊派,在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就读仍按国家规定的一费制标准收费,不增加学生负担,学校扩建学生食堂,学生可自带粮食兑换饭票。
蒙阴镇周家寨村民张立国的孩子过去在周家寨村小上学,学校离家有4里多路,他一天要接送孩子四次,因此不能出去打工,经济损失比较大。现在孩子在学校里,吃住由老师负责,不用他操心了,所以他又踏上了打工路。垛庄镇村民周廷珍则对寄宿制学校让孩子形成了良好习惯感动不已。她说:“现在孩子不仅能生活自理,还知书达理了。”
三、为了教育者的利益
教师是教育的源泉,优秀的师资是承办优质教育的保证。过去的村小、联小大都布局分散,校舍陈旧,条件差,老师的食、住、行、娱、学、研、婚姻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解决了这些问题。
垛庄镇中心小学教师曹向兵说,原来的村小条件很简陋,教师少,学生也少,音体美等课程开不齐,实践活动、科技活动从来没上过,教研没有搞,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现在标准化寄宿制学校的设备齐全,教师聚在一起搞教研,大大提高了专业水平。
四、为了学生的利益
人才的培养并非全部决定于教育方式,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教育质量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学生们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垛庄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石静这样谈她的感受:“这里设备齐全,有电视、电脑,课程开设齐全。原来在村小上学,音体美等课程都不上。在这里体会到了学习、活动的丰富和乐趣,让我更有信心学习了。”当然,学生的感受不一,有的对老师的关怀念念不忘,有的对课堂的精彩流连忘返,有的在寄宿生活中结识了知心伙伴。可以说,“蒙阴模式”已经走进学生的心里。
作为独生子女,家长最头疼的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差,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正弥补了这一不足。作为教师,能够在更具规模的教育环境中成长,同时让学生获得成长,也是“蒙阴模式”的目的之一。
“蒙阴模式”现已得到社会的认可,“蒙阴模式”既是蒙阴的成功,更是教育的成功。愿“蒙阴模式”在农村教育发展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