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枫:奉献山村教育青春染霜无悔
坚定乡村教育行
1987年,系列报道《醒来的沂蒙山》让徐丹枫这个胶东姑娘喜欢上了美丽淳朴的沂蒙山。她高中毕业后,通过自学取得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文专业的专科毕业文凭,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从美丽富饶的金城天府招远,来到了沂南县湖头镇曹家宅子村,当了一名山村民办教师。
从富饶的金城天府,来到当时还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领着每月24.5元的工资,她的落差很大。“理想是那么饱满,而现实相当骨感”。她迷茫了,动摇了,连自己也不知道,还能在山村教师这条路上走多远。
直到有一天下午,她正在上课,一阵龙卷风袭来,卷起了教室的麦草屋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她赶紧招呼孩子们跑出教室……稍一定神,这些淳朴的山乡孩子,竟然最先为她扯去头上、身上的麦草,扑掉她身上的尘土。此情此景,她热泪盈眶……她猛然觉得:她已经和这些山村孩子们融为一体了,孩子们需要她,她也离不开这些淳朴的孩子。
坚定了,认准了,那就踏踏实实地走。她与老教师一起,联系领导,走访村里,请各方面支持,动手建校。她推过小车,抡过镐头,纤细的手指粗糙了,消了血泡又起茧子。白皙的脸黑了,瘦了。在领导和乡亲们的帮助下,新校建成了,她又忙着自制教具,改善内环境。办学条件一步步改善,鼻涕娃也一批批成长,走出山村。她也在山村扎下了根,结婚生子,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山村女教师。
平凡山村教师的无悔付出
山村教师的工作平凡而琐碎,让她说说自己的事迹,她默然不语,却娓娓地向我们揭开了她心底最痛楚的一幕——
儿子刚满一岁,她带了一个近六十人的毕业班。工作千头万绪,经常不能按时下班,喂奶、照顾孩子没有规律。来探亲爸爸是个老教育工作者,理解她的忙碌与辛苦,建议她为儿子断奶,由他们带回老家照顾。为了儿子能得到好的照顾,为了学生能得到她全身心的关爱,她只能强忍住与幼小的儿子分别的痛苦,用忘我的工作来充实自己。
要付出,就是无条件的。徐丹枫带过一个三年级班,担任语文、品社等好几门课,还担任班主任。学期刚开始,数学老师因病住院了,学校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老师代课,她挺身而出,揽下了这副担子。功夫不负苦心人,她们师生共同努力,期末考试不但语文保持了第一名,数学也从末位跃居为第二名,受到学校领导、家长的一致好评。
留守儿童的义务妈妈
徐丹枫说过:“乡村教育就像一杯清茶,入口时,有些苦涩,细品却有沁人心脾的回甘。”她知道,自己播下的是一粒粒爱的种子,收获的是一颗颗爱心。徐丹枫班里有个小女孩,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小女孩成了留守儿童。她郁郁寡欢,总认为爸爸妈妈不爱她,徐丹枫及时和小女孩的父母沟通,希望他们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徐丹枫还为小女孩当起了义务妈妈:经常带女孩回家,给她洗洗澡,梳梳小辫,给她做顿好吃的,弥补她母爱的缺失。渐渐地,小女孩开朗了,也坚强了,最重要的是她懂得了爱。她在作文中写道:“老师,您像妈妈为我们操了多少心。您白发又添了许多,皱纹又多了几条,镜片也厚了几分。老师,您辛苦了。”
徐丹枫现在已经担任起姜庄联小留守儿童和单亲儿童的心理辅导老师,她爱这些山村孩子,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当好单亲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义务妈妈。
二十多年的山村教育平凡的工作,让徐丹枫青春染霜。她在奉献中享受着平凡,生活过得既充实又有成就感。有付出,就有收获。徐丹枫连年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连年获县优秀教学成绩奖,2012年被评为沂南县最美乡村教师和县教学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