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时空>>正文

《临沂日报》“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十二)

发布日期:2013年08月22日  浏览次数:

郑兴斌:以“责任与担当”为座右铭

44岁的郑兴斌是沂南县依汶镇里庄初级中学的一名教师,工作中,他任劳任怨,成绩优异;生活中,他见义勇为,救人于危难,履行了一个好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教师,是他无怨无悔的选择

1989年,郑兴斌被分配到岸堤中心中学任教,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他却非常满足。任教之初,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刻苦学习业务知识,认真钻研教材,虚心向老教师请教,认真备课、上课。

上世纪九十年代,教师的待遇不高,他的同学有的调到了党政单位,有的下海经商,但他仍然站在自己热爱的讲台上。听到家长充满期待的话语,看到孩子们纯真无邪、渴望知识的眼睛,他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看到孩子们学习有进步,或者考上了比较理想的学校,他就感到非常高兴和满足。

工作,是他倾情奉献的沃土

2005年,学校缺少信息技术教师,他承担了信息课教学工作。知道自己底子薄,专业知识匮乏,他购买了大量的电脑教学资料和书籍,放弃了休息娱乐,刻苦学习,认真钻研。

当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他就及时查找资料,搜集这方面的知识,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直到把问题解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他经常利用自习和学生饭后时间进行辅导,自己却连饭都没时间吃。由于辅导有方,学生的水平提高很快,历次考试成绩都很好。

助人,是他发自内心的责任

在学校里,他认真工作,积极向上,赢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在社会上,他救助危难的善举也不胜枚举。

2006年夏天,一位老师在上班途中肚子疼痛难忍。郑兴斌马上打电话找来出租车,把这位老师送到医院,并忙着去付钱取药。从下午两点到夜里十点多,他一直守护在这位老师身边。

2011年春夏之交的一天中午,一位学生刚刚吃过早饭,突然在教学楼前捂着肚子,用头直碰柳树。学生们都吓坏了,有几位学生跑着找来郑兴斌。郑兴斌说:“看样子像是阑尾炎发作,赶紧送医院。”他二话不说,抱起学生就走。在卫生院里,他和学生的班主任一起照看着打吊瓶。等家长赶来,握着班主任的手连声道谢时,他却悄悄地回到了学校。

2011年,在郑兴斌的老家,一名村民骑摩托车不慎掉入两米多深的沟中,全身多处摔伤,血流不止。郑兴斌恰巧从这里经过,他毫不犹豫地租了一辆面包车把伤者送到了县医院,为抢救赢得了时间。经CT诊断,这位村民颅骨、手臂骨折,必须住院做手术。由于伤者家人带的钱仅够做CT,郑兴斌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钱,并对住院处的工作人员承诺3个小时内把住院费交足。办完住院手续,他赶紧出去筹钱,用了近两个小时,窜了四五个门,才凑齐了3000元住院费。

郑兴斌就是这样一个人,“责任与担当”是他的座右铭。他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上级领导、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不计个人得失、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扬。

上一条:《鲁南商报》“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九) 下一条:《中国教育版》报道蒙阴“网格化管理校园安全”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