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山东教育报》第三版以“以电脑制作为手段,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为题,报道了河东工业园实验学校电脑制作活动开展情况。全文如下:
以电脑制作为手段,促进师生全面发展
——临沂河东工业园实验学校电脑制作活动有声有色
近日,临沂河东工业园实验学校沂蒙泥哨教学与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合作意向达成协议,标志着学校将沂蒙泥哨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作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临沂河东工业园实验学校在打造学校信息化特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电脑制作手段,促进学校在数字化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方面向纵深发展。
电脑制作推动管理方式变革
登陆学校的门户网站,家校直通、网络教研、电子档案、物品报修等各种功能平台一应俱全,这些都是学校为促进教育教学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依靠信息技术研发工作室的老师自主研发制作的。
进入家校直通云平台,我们看到,无论家长、老师,还是学生都可以登录平台畅所欲言,实现沟通无限制。既有“你很聪明,爱动脑筋,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如果你上课能集中精力,老师相信你的成绩会有更大的提高”的总体评价,也有“你的字比以前漂亮了,继续努力啊!”的随时点评……所有这些都清晰而真实地再现了学生点点滴滴的成长历程,使家长全方位地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各种管理平台的开发和利用,既规范了学校的管理方式,又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效率。只要一台电脑,学校的所有工作尽在眼前,即使出发在外,学校的任何信息也可了然于心。今年6月15日《山东教育报》编辑部主任、主编范宗武对学校进行实地考察时,对平台的研发和使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学校门户网站也以科学的板块设计、一站式的管理功能,校本资源、教学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效整合,师生、家校之间的融洽平等交流,精彩纷呈的班级网站,优美的精彩博文,全新互动的鉴评功能,一举荣获2012年度山东省优秀教育网站评比小学组第一名。
电脑制作改变教师教学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进入校园,教师利用电脑进行办公的能力已成为必须。工业园实验学校的老师们积极探索、实践,将电脑制作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取得了丰硕的果实。
课件资源的制作使老师们尝到了电脑制作为课堂教学带来的甜头。由最初的PPT课件制作到现在的电子白板课件制作,老师们制作课件的热情高涨。张俊彩老师制作的语文课件《跨越百年的美丽》、刘敬娟老师制作的数学课件《统计与可能性》、王见华老师制作的音乐课件《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等运用到课堂上,扩展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自2011年至今,学校先后组织老师参加各级教研、电教部门组织的课件评选、网络资源制作评选等活动,共有380余人次荣获一、二等奖。
利用电脑制作还可以推进学校课程的建设,提升课程开发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积极倡导老师建立“微课程”来辅助教研和教学,王静老师制作的《日记三招十五式》,刘立山老师制作的《学生不喜欢的课堂》,刘彦文老师制作的《有虫眼的苹果》等微课程在临沂市数字故事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学校被评为数字故事制作最佳组织单位。在“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课程中,将信息技术与教学项目研究相结合,通过电脑制作建立了单元课程 《用数据揭开健康奥秘》、实践课程 《别把地球变成垃圾桶》等等;在学校陶笛艺术特色打造中,由彭呈友、张兴良、冯步娟为主建立的《陶风中国梦,笛韵沂蒙情》项目,将沂蒙泥哨的介绍、演奏等资料做到网站上,深化了沂蒙泥哨文化的打造。
电脑制作丰富学生信息素养
在学生电脑制作方面,工业园实验学校立足兴趣小组和学校少年宫建设两个渠道,面向全体学生选拔对电脑作品制作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电脑作品制作兴趣小组,由专业老师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和指导,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在最近几年的市区级电脑作品制作活动大赛中,以王馨婷、张瑜等为代表的同学取得市区级一二等奖近百人次,并且有多幅作品被选拔参加山东省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大赛,取得优异成绩。高建东同学创作的动画《灾区的孩子最坚强》刻画了灾区孩子的自强不息的生命力,感人至深;刘家琪同学创作的动画《燃烧的是生命》向人们讲述了香烟对于人体的危害,发人沉思;孟家琪制作的网页《新年快乐》,展示了中国各地春节习俗,春节对联等传统文化;孙瑜同学的电脑绘画《未来的房子》,以其鲜艳的色彩、奇妙的构思将人们带入童话世界……
另外,学校还投入巨资建立了机器人实验室,组织学生开展电脑机器人活动。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由郭希旺老师带领的学生参加山东省中小学生电脑机器人竞赛活动,多次获得省级一二等奖,并于2001年斩获全省冠军,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电脑机器人竞赛,取得优异成绩。
走进工业园实验学校,信息化气息溢满校园,电脑制作作为校园盛开的靓丽奇葩,必将促进学校特色特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彭呈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