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时空>>正文

《鲁南商报》“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十四)

发布日期:2013年09月05日  浏览次数:

一心为教育,全心为学生

“责任与担当”是他的座右铭,助人是他发自内心的责任。无论在学校里还是在社会上,他都以实际行动救危助难。他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敬业精神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一致认可;他不计个人得失、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扬。他就是沂南县依汶镇里庄初级中学教师郑兴斌。

教学,是他无怨无悔的选择

1986年,郑兴斌初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临沂师范学校。1989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岸堤中心中学,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他却非常满足,十分珍惜这个神圣的职位。

2005年,学校缺少信息技术教师,由于他平时爱钻研电脑知识,学校领导就让他担任了信息课教学工作。虽然当时他觉得自己底子薄,专业知识和经验匮乏,但想到孩子们喜欢电脑课却不能上,就抱着边学边教、边教边学的想法接受了学校领导的安排,从此开始了信息技术教学。

任教之初,他购买了大量的有关的电脑教学的资料和书籍,放弃了休息娱乐时间,刻苦学习信息技术业务知识,认真钻研教材,经常学习到深夜。当他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时,就及时查找资料和上网搜集这方面的知识,主动向校外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直到把问题解决。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他经常利用早自习、午饭晚饭饭后和晚自习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有时饭都没时间吃。由于辅导有方,学生的水平提高很快,历次考试成绩都很好。

家庭,是他难以释怀的牵挂

在学校他尽职尽责,可是,每当谈起对家庭的担当,他内心却充满了愧疚……

1999年,当时郑老师在岸堤中学教体育课,县里举行中学生排球赛,每天忙得不可开交。那时,妻子正值怀孕,尽管学校离在县城的家不到60里路,但他回家看望妻子的次数屈指可数。即使妻子出现下肢水肿现象,特别需要他的陪护和照料,但为了不耽误训练,他依然在学校里与同学们同吃、同住、同训练。

2008年,县里搞“农远工程”建设,学校领导安排郑兴斌老师全面负责施工、安装等各项工作。这期间,他的岳父发生了一次车祸,当场不省人事,被路人报警后送到了医院。当时,工程队正在安装天线、地线、连接电脑等一系列的设备,况且今后的应用必须由他来操作。他不得不告诉妻子,学校工作完成后才能回去。到达医院时,面对病床上的岳父和满眼泪花的妻子,他内心充满了愧疚。

郑老师工作兢兢业业,也因此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他先后获得全县初中教学案例评选一等奖、全县教师业务考试一等奖、县级优秀教学成绩奖、县级电化教育教学能手、全县教育普法工作先进工作者、初中电化教学优秀教学奖、电化教学与管理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会工作者、沂南县师德先进个人、沂南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上一条:《鲁南商报》“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十五) 下一条:《沂蒙晚报》“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十一)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