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时空>>正文

《沂蒙晚报》“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十四)

发布日期:2013年09月05日  浏览次数:

奉献山村教育,青春染霜无悔

一张车票、一床铺盖,胶东姑娘只身扎根沂蒙教育

她结识沂蒙山源于收音机另一端播放的《醒来的沂蒙山》;她喜欢上沂蒙山是因为一次沂蒙山的旅行;她扎根沂蒙山是出于对沂蒙山“鼻涕娃”的爱。三十二年前,胶东姑娘徐丹枫放弃家乡稳定的工作,不顾家人的反对,背起行囊只身来到沂南县做起了一名乡村教师。

三十二年如一日,回想起临行时老父亲赠予自己“志在四方”的四个字,看到一批批山里娃走出山村实现梦想,徐丹枫坦言,内心满是幸福感,没后悔当初的决定。在她看来,乡村教育就像一杯清茶,入口时,有些苦涩,细品却有沁人心脾的回甘。

招远姑娘只身背起行囊,扎根沂蒙教育

21日上午,在沂南县湖头镇姜庄联小的教师办公室记者见到了徐丹枫,虽说正是暑假,但徐丹枫还是习惯性的到学校走走看看,写一些小文章。“我家就住在村里,忙完地里的活到学校很方便。这些年也习惯了,每天不到学校觉得生活就少点什么。”言语间,依然能听出徐丹枫的招远口音。

徐丹枫一家在临沂没有亲戚朋友,为何当初会到临沂?徐丹枫告诉记者,1987年,她从广播中听到了系列报道《醒来的沂蒙山》,从声音的另一端她喜欢上了沂蒙山的山和水,也对沂蒙山产生了好奇。带着这份热情和好奇,徐丹枫只身坐车来到红嫂故乡沂南,喜爱文学的她还写了一篇散文《沂河水长流》。

“那时候我才二十出头,当时沂蒙山的美丽淳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最触动我的是沂河岸边的孩子们。”再次回想起当时的情形,徐丹枫依旧感慨万千。那时很多女孩被留在家里看孩子,十几岁了不能上学,山村小学校舍都是草屋,桌凳“缺胳膊少腿”,一个老师教好几个年级的课程……看到这些,徐丹枫决定留下。

回到招远后,徐丹枫立刻向当时沂南县委写信请求到沂蒙山区任教,直到第五封信才得到了回复。“回复的具体内容忘了,得到了同意,当时就是高兴。”徐丹枫高兴地说。

徐丹枫告诉记者,刚到湖头,踏进这个百十来户的小山村,看到只有几间麦草屋的小学校,一个担任全校一至五年级复式班全部课程的老教师,心里还是不觉一酸。但看到身边的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她还是牵着二十几个鼻涕娃,走进草屋,开始了她平凡的山村教师的生涯。

来这之前,徐丹枫在招远一所中学任教,当时的工资每月80多元,来带贫穷落后的小山村,领着每月24.5元的工资,她的落差很大。徐丹枫坦言,从理想的颠峰,一下子跌落到平凡艰苦的现实中,她迷茫过,动摇过,因为连自己也不知道,还能在山村教师这条路上走多远。

“是学生坚定了我留下的决心,提醒我的选择没错。”一天下午,徐丹枫正在上课,一阵龙卷风袭来,卷起了教室的麦草屋顶,她赶紧招呼孩子们跑出教室和孩子们依偎在一起。“当时孩子们吓得瑟瑟发抖,紧紧拽着我的衣服。平静下来后,孩子们竟最先为我扯去头上、身上的麦草,扑掉身上的尘土,问我伤着了没有……”虽说已过去20多年,但每每想到当时的一幕,徐丹枫还是热泪盈眶。

有什么事业能比与一颗颗心灵的交流更有价值?有什么收获能比收获一颗颗爱心更富有?从那以后,徐丹枫完全丢弃了曾经的迷茫和动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远离家乡,在乡村教育的路上已经走过了三十二个年头……

儿子一岁送到招远,每年见面两三次

坚定了,认准了,就踏踏实实地走。徐丹枫与老教师一起,联系领导,走访村里,动手建校。在领导和乡亲们的帮助下,新校建成了,她又忙着自制教具,改善内环境。办学条件一步步改善,鼻涕娃也一批批成长,走出山村。她也在山村扎下了根,结婚生子,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山村女教师。

用在学生身上的时间多了,家里照顾的自然就少。谈起这些,徐丹枫说自己最对不起的就是儿子,因为有四年多时间,每年只能见儿子两三次。

那时,儿子刚满一岁,徐丹枫带了一个近六十人的毕业班。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经常不能按时下班。喂奶,照顾孩子没有规律,孩子面黄肌瘦,免疫力差,经常生病,来探亲的爸爸妈妈看了心疼。“为了山村这群孩子,我搭上女儿,还要搭上外孙不成?”徐丹枫妈妈的一句话有抱怨,但更是心疼。

为了儿子能得到好的照顾,为了学生能得到她全身心的关爱,徐丹枫只能强忍住与幼小的儿子分别的痛苦,用忘我的工作来充实自己。当时通讯交通都不方便,孩子回老家后,寒暑假才能见一次,平时只能写信了解儿子状况。

徐丹枫说,孩子回老家后也想妈妈。有一次,他看到猪妈妈给小猪喂奶,双眼含泪问姥姥,“怎么猪宝宝有妈妈喝奶,我没有妈妈喝奶?”。“当老人把这场景写信告诉我时,心跟刀割一样,没发表达当时的感受。”说到这,徐丹枫一脸愧疚不时地摸着眼泪。

在徐丹枫的印象里,每次回老家看孩子,孩子都会给她留着一块糖送给她,而每次她走都是在孩子睡着后偷偷走。直到儿子五岁才把他接回自己身边。“孩子从小就懂事,长大了更能明白和理解我。”徐丹枫说,现在孩子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虽然也很少见面,但都会通过电话、微信、QQ等方式联系。

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的义务妈妈

辛勤付出就会有回报。几十年的从教生涯,徐丹枫带过的班级学习成绩都在全县名列前茅。而在学生的眼里,她不仅是位好老师,还是好朋友,留守儿童的义务妈妈。

徐丹枫现在担任姜庄联小留守儿童和单亲儿童的心理辅导老师。要当好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老师,当好这个义务妈妈,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班级有个男孩,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在男孩印象中,母爱是空白。爸爸在外打工,从小在奶奶的宠爱下长大,形成了孤僻、偏执的性格,好与人争执,不合群儿。

为了做好这个学生的心理疏导,徐丹枫经常找他谈心,照顾他的生活,并抓住他的小成绩、小进步及时地表扬……慢慢地,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小男孩的性格开朗了,懂得了与人和睦相处,替别人着想,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也渐渐成熟,成了一名阳光少年。

“我爱这些山村孩子,把他们当成自己还没出飞儿的乳燕,给他们爱,给他们信心,帮他们解决练翅飞翔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让他们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徐丹枫说,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当好单亲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义务妈妈。

通过几年的探索,徐丹枫的心理疏导工作有了自己的亮点,她特别善于用温情和赏识开启孩子们的心灵大门。不仅如此,她还利用QQ,微信等与家长联系,把学生在学校有趣的生活学习小细节、小镜头抓拍下来,配上生动有趣的文字说明,发到朋友圈,孩子们的爸爸妈妈可以在遥远的他乡,第一时间,分享到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

为了山里娃,徐丹枫只身来到沂蒙山,三十二年过去了,她坦言最大的感触是,人应该有追求,是乡村教育亮丽了她的青春,实现了她的人生价值。“乡村教育就像一杯清茶,入口时,有些苦涩,细品却有沁人心脾的回甘。”徐丹枫说,跟孩子们一块,幸福感太多太多,别人无法体会,她享受乡村教育,感恩乡村教育。

上一条:《沂蒙晚报》“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十三) 下一条:《鲁南商报》“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十五)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