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时空>>正文

《中国青年网》报道我市红色教育工作

发布日期:2013年10月31日  浏览次数:

红军小学:用红色文化为农村孩子谋优质教学资源

中国青年网北京1018日电(记者李正穹 张炎良)“1947年,仿佛在眼前,推着那子弹箱,一起上前线。爬过大山顶啊,就是那大平原,节约肉蛋,慰问那伤病员,哎嗨哟……”眼前哼着沂蒙小调的,是在1947年莱芜战役中英勇支前的“沂蒙六姐妹”之一,现在已86岁高龄的张玉梅。

“老太太身体还很不错,但记不太清东西了。几年前能唱更多歌,比我们都会唱。”张玉梅的五儿媳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

但是,有一件事,老人家记得特别清楚:“那些孩子好得很,经常来看我。”

张玉梅口中的孩子,是坐落在离她家不远处山脚下的蒙阴县六姐妹红军小学的学生。张玉梅是六姐妹红军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在前几年腿脚灵便时,经常到学校,给孩子们讲述当年的故事;孩子们则定期到张玉梅家打扫卫生,看望奶奶,是这所小学向解放战争时期的幕后英雄致敬、传承伟大沂蒙精神的方式之一。

蒙阴孟良崮红军小学二年级学生笑容灿烂。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炎良摄

时时牢记,刻刻不忘,红色文化扎深根

9月底,当中国青年网记者走进坐落在连绵蒙山间的六姐妹红军小学时,正是每周一次的“红色课堂”时间。还未走近教学楼,朗朗书声和嘹亮歌声已经在冲击耳膜,“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红星闪闪,放光彩”……

“学校在野店镇烟庄、南峪交界处。两个村子200多位孩子都到这来上学,升到五年级后就转到镇中心小学。”六姐妹红军小学负责人告诉记者,而眼前郁郁葱葱、种满苹果树、栗子树的蒙山,正等待着丰收,“这边的村民从90年代开始开垦山林,种苹果、板栗,现在平均每户每年靠种树的收入都能到三五万。‘沂蒙六姐妹’就住在学校前面的村子里,这里很多孩子都是喊着她们‘奶奶’长大的。”

教室里,六姐妹红军小学的孩子们手中拿着的,是印有沂蒙六姐妹英勇支前、二万五千里长征等故事的校本教材,并不精致的课本已被翻得有些破旧,而座位上孩子们满脸的求知渴望和按捺不住的兴奋,则与台上老师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授课相呼应。

上一条:《中国教育报》:沂水县职业学校“流程图”激发办学活力 下一条:《山东教育报》报道我市红色教育工作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