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日,《山东教育报》(综合办)第4版以《在活动和交流中开展德育》为题,对临沂第二十中学孙春茂老师班级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行了报道,全文如下:
“班里的学生都叫他‘茂子哥’,他早就习惯了,也喜欢孩子们这样叫他。‘茂子’很会察言观色,别看他眼小,但特有神,那是一双善抓教育契机的‘显微镜’。在他眼里,任何问题、任何情况都是可大可小的教育机会,他都会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这是临沂第二十中学的老师对孙春茂的评价。
做了12年班主任的孙春茂管理班级有一套自己的带班之道。
“从教15年,我当了12年的班主任,带过9届学生。每个班每年都要开展12个活动,每月一个主题。这些活动照片电脑都快装不下了,F盘150G的容量只有30个G了。”孙春茂一边点击着电脑里的活动照片一边向记者介绍。
寒冬腊月,他一个大男人和学生一起在雪地里翻滚打闹;清明节,他和学生徒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扫墓,到临沂书法广场放风筝;五月天,他和学生一起坐5个多小时的汽车去寿光,感受了解科技农业;金秋时节,他和学生畅爬蒙山,体会孔夫子的“登东山而小鲁”……他的这些活动曾被同事认为是“不务正业”、“瞎搞”。孙春茂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每次活动都不是凭空而来,每次活动都有收获。
他向我们讲起那次带学生去蒙山游学的经历。在车上他让学生主持和表演节目的时候,学生不会主持、无节目表演的窘态深深刺痛了他,他随即萌生了开展“卓越口才”班级月主题活动的想法。于是就有了“课前3分钟演讲”、“每日一歌”、“每周一辩”等活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学生们由生涩到流畅,由腼腆到大方,慢慢克服了害羞的心理,掌握了演讲技巧和辩论方法。“看着正反双方你来我挡,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我真是大饱眼福!”孙春茂对自己弟子的变化甚是满意。
“我认为理想的德育,应该让学生在游戏与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养成良好的德行。”孙春茂说,活动就是最好的教育,你不用去说教,稍稍用心就能抓住教育契机去引导。组织一次活动容易,一年12个活动要搞下来,孙春茂没少费心思。但他却一点不觉得累,用他的话说就是“我懒人有懒法”。因为每个活动他都由活动小组自主“认领”后去策划承办,他只是做幕后指导。正因为这样,学生们把每个活动都设计得很“潮”,也都“玩”得很尽兴。一月,我们一起筑梦新年;二月,我们在雪地上撒个野;三月,“清新”做公益;五月,“菜博会”游学;六月,卓越口才你看我;八月,志愿服务“火火火”;九月,勿忘国耻铸国魂……对2014年开展的月主题活动,孙春茂如数家珍。就算假期他的学生也闲不着,他们会到敬老院等地当志愿者做公益。
“孙老师开展的月主题活动是对我们罗庄区‘生命关怀理念下的区域中小学德育重建与实践创新’实验课题的具体实践。他的班级活动都以‘生命关怀’这一主流社会价值观为统领,涵盖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是一个很好的引领。”临沂罗庄区教体局工作人员介绍说。
“每个月的主题活动我都让它有个道德教育的切入点。这个‘点’不是我的凭空说教,也不是直白的事实描述,而是我的这些‘宝贝’们!”孙春茂边说边点开了他的电脑,饶有兴趣地向我们介绍他的“影视资源库”。
“影视资源库”里的内容可真够丰富,寓意深刻的微电影、精彩感人的名人演讲、扣人心弦的辩论赛……资源库里应有尽有。孙春茂说:“这些资料的收集和分类整理工作都由我和学生共同完成,只要给他们主题,我的弟子们会完成得很好!”在他看来,自己只是这个“影视资源库”的“保管员”。
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搜集到的资源要进行认真筛选,这些工作他都是在夜晚加班完成。如何在主题活动中利用好这些资源,让它们成为引燃学生道德情感的“导火索”,孙春茂没少费心思。
三月份的“清新”公益活动,孙春茂先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锋》、《离开雷锋的日子》和纪录片《世纪雷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学习雷锋的现实意义,很好地利用了“德育资源库”里的资源。随后开展了“敬老院献爱心”、“‘一样的春天不一样的温暖’捐衣行动”、“‘温暖临沂’走进沂南大庄小学”等公益活动,并将活动拍成微视频充实到他的资源库里。
“这些影视作品,代替了老师高高在上的说教,学生在观看视频时受到感染,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孙春茂说,“德育工作不应是简单灌输,要讲究‘落雪无痕’,而影视作品的魅力就在于潜移默化地为学生的道德‘骨髓’补‘钙’。”他的学生在去老年公寓后写下了这样的感悟:“我推奶奶到阳台晒太阳。我微笑着看她,她也微笑着看我。整个公寓都充满了爱的气息,那么浓郁,那么亲切,让人不舍得离去。”
像这样的“仓库”,孙春茂的电脑里共有四个,除了数字“德育资源库”外,还有“活动素材库”、“案例分析库”、“班会资料库”。这些丰富的素材成为他开展活动的宝贵资源。
缺点多、爱挑事、好流泪,这是老师和同学对小良的评价。但就是这样一个缺点满身的“流泪男”,一学期的时间就蜕变成了一个懂事开朗的大男孩。孙春茂告诉我们,这归功于“心情日记”。
孙春茂说的“心情日记”是他和学生一起写的一篇篇日记,这是他们交流的平台。他向我们展示了他和学生交流的一份份“心情日记”,他把与每个学生交流的日记分门别类地用长尾夹整理好。我们特别留意了他与小良同学的交流日记。
小良:我有时就是管不住自己,但为什么科任老师对我的教育、班干部对我的引导、同学们对我说的话,大多是批评和指责?我知道他们是想让我改进、提高,但我就是管不住自己,并且一被批评就想哭,我也不知道应该怎样改变自己。
“茂子哥”:哥们儿,让我们一起准备一个“自我约束本”好吗?你把还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的事情列上,然后每天勾划自己违反了几次,看是不是越来越少。我还想发动老师和伙伴们找找你身上的优点,你先帮自己找找吧。
小良:我有好几天没在“自我约束本”上划“杠”了,我这周没再说脏话、上课乱说话吃东西了。我真不知道老师和同学们会给我找出这么多优点来,并且您还在班会课上读我的优点。
“茂子哥”:我们看到了你的可喜变化。虽然有的老师埋怨我有点“纵容”你,为何不严厉批评你。也许他们并不知道,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你,我会慢慢等待你的成长。不妨让我们一起制订一个成长计划,把每天的学习、要做的事安排好。
“‘心情日记’记录了我和学生们生命成长的足迹,这里有我们心与心的交流,有思维的碰撞。它架起了我们心灵沟通的桥梁。”孙春茂对学生们的点滴变化感到由衷的欣慰,“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精彩的,只要学会等待,就能静等花开。”
做班主任工作12年来,孙春茂写了近百万字的与学生交流的“心情日记”和各类教育随笔。在“心情日记”里他把一个个稍纵即逝的小问题转变成一次次良好的教育契机。学生们则把他当成心灵成长中的朋友、值得信赖的哥们儿。他的课堂也在悄悄改变着,他说他找到了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