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时空>>正文

《大众日报》报道临沂临港区教育工作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30日  浏览次数:

2015年3月26日,《大众日报》以《为机关紧弦,给学校松绑,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转变教育治理方式,让每所学校都自由竞发》为题,对临港区教体局创新教育管理新举措作了长篇报道。全文如下:

为机关紧弦,给学校松绑

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转变教育治理方式,让每所学校都自由竞发

2月28日至3月1日,乍暖还寒。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教体局组织召开了为期两天的教育工作座谈会,逐校把脉问诊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广泛征询基层学校对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为3月2日新年后的第一次全区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全年工作任务作了精心“备课”。

上紧顶层设计发条,不给学校添堵

每每在部署教育工作任务时,教体局负责人都会警示机关人员抓大放小,做管理引导学校的“将帅”。

为确保部署的教育工作任务“不打水漂”,教体局不断给各科室上紧思想弦,着力在教育顶层设计上做细抓实。规定各科室要在新学年学校开学前制定、发布全年教育工作计划要点,统筹、分解目标任务,明确月度工作安排,形成全年工作配档表;区教体局按月份、年度两个时间节点,对科室具体工作安排和全年工作配档表进行比对量化,作为科室重要工作内容进行绩效考评,着力开创教育工作“任务部署一槌定音”、“过程推进学校自主创新,教体局靠上指导服务”的工作新格局。

“心里有谱,人就有了主心骨,忙起来才会手不慌、脚不乱,才不会给学校添堵。”教体局有关负责人强调,机关科室做到“看谱拉二胡”,遵照既定教育规划推进工作,才能避免给学校增添一些“节外生枝”的任务。

放权松绑,落实学校自主管理权

今年2月28日至3月1日,为期两天的座谈会即充分印证了这一点。笔者了解到,两天的会议日程安排均从早上8:30到下午5:30,扣除午饭时间,两天下来,教体局主要负责人参与座谈调研时间总共16个小时,而每个学校教师仅参加座谈了50分钟。在本次调研中,教体局与学校花费的时间比达到16:1。

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不仅要给学校让出时间,还要放权松绑。“自新学期开始,我们不再检查教师的业务簿本,这块工作放手给学校自行安排检查,教体局负责定期评价学校的检查结果,指导业务管理的方式方法。”在今年的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教体局教学研究指导中心负责人向全区各学校释放了积极的讯号!这就意味着学校教学教研工作有了更大的自主管理权和创新管理的机会。

教学教研从粗朴的检查式管理向精细化跟踪服务转变,是该区“给学校放权松绑”的又一个缩影。笔者了解到,为落实学校自主管理权,早在去年该区教体局就打破了教研工作“高大上”的管理模式,倡导基层学校开展“大众教研”、“草根教研”,自主探索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切合实际、组织自由联合的教研工作新机制。学校纷纷打破学校围墙的概念,指导学科教师、班主任借助名师工作室、学科共同体、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平台,自主开展教学研讨和学生管理交流活动,加快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其中,坪上镇中心小学在学科共同体的建设与应用中,进一步拓展管理思路,探索学科组办公管理模式,取代了原有的年级组考评方式,为教师打开了学科“全息教研”的新视野;朱芦镇中心小学还积极发挥教研员等骨干力量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开展了教研员下水、讲示范公开课活动,打破了教研员“只当教练员,不做运动员”的管理旧局,为全区蹚出了一条教研“动车组”的管理新路。

组织学校参加活动要办“通行证”

“校长,我们打算下周到你们学校开展一个3•15食品维权教育活动,主题是……。”

“请把活动方案发过来,若策划的主题内容符合学校的课程计划和教学要求,报请区教体局同意后,我们再进一步商讨活动举办事宜。”

就这样,一些非教育系统的部门为取景建档而举办的活动被婉拒。

“上边千条线,学校一针眼。”铺天盖地的会议、发文、检查、评比、颁奖严重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常常让基层学校不堪重负,夺去了学校研究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更是让教师忙于策划、组织上级安排的各种活动,而失守于课堂。

为了给学校和教师彻底减负释压,让学校一针眼一心牵起教学中心线,教体局在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开展检查等各方面工作均设置了“防火墙”,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并推行了“一把手”签批准许制度。规定,凡组织学校参加的活动、会议或需要安排学校配合的工作任务,必须走教体局(或联合)发文的程序,且由教体局主要负责人签批同意,方可组织举行;凡教体局主要负责人不出席的会议、活动,各科室不能随意提拔活动高度、硬性要求校长参加;凡与学校所开设课程不紧密、不衔接的突击性宣传教育、才艺展示等活动,一律不得组织师生报名参加;教体局各科室到学校开展工作时,办公室负责统筹安排活动科室“合局上阵”、“拼车上路”,等等。

设立活动“通行证”后,很多与教育关系不大、与课程教学内容不符的文件、活动统统被挡在了校园之外。如今,校长专注学校发展、教师静心研究课堂正成为临港教育的新常态。(通讯员 夏德好)

上一条:《山东教育报》报道临沂高都小学孙其进献身科技教育先进事迹 下一条: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平邑县“无肾老师”刘金忠的事迹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