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临沂日报》A7版以《兰山区助推城乡孩子同享优质教育》为题报道兰山教育发展成果。全文如下:
兰山区助推城乡孩子同享优质教育
本报记者 周成刚 通讯员 雷明贵
url:http://epaper.langya.cn/shtml/linyrb/20150402/138824.shtml,id:0
据了解,与众多县区一样,兰山教育学校硬件,也存在城区配套优乡镇设施弱的情况。均衡发展工作开展后,该区逐步确立并完善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聚全区之财,抓城乡共建,有效保障了均衡发展工作的顺利推进。近年来,该区不断完善教育经费支出预算制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2014年预算内教育经费达到11.2亿元,比同年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比例高15.2%;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均高于省定标准,确保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增长。
近日,距市区近20公里的兰山区义堂镇中学八年级八班的教室里,学生们在电子白板前美滋滋地欣赏着故事片,这是语文课堂设计的一个环节。去年,兰山区从工作推进机制、政府投入力度、办学条件改善、师资调配等方面,全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10月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实现了该区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如今,即便是在该区最偏远的村小,看视频、动画,甚至将电子作业带回家,已经成为乡村孩子们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城乡学生可在网上共上“一堂课”
在农村学校,曾经的房屋简陋、设施落后现象已经不见踪影。位于兰山区最北端的李官镇地处山区,往年该镇学校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学生转学到城区学校。而从去年开始,该镇没有一个学生转学。新建的教室里,电子白板替代了老式黑板,数字投影机、音响、电脑、电子监控等数字化教学设备,彻底颠覆了以前农村学校的破旧形象。
城区学校也大变样,“新建田径场就跟我们原来的老校区一样大。”临沂第九中学校长伊永贵自豪地告诉记者。原来,在占地36亩的老校区一侧,兰山区划出40余亩土地扩建了学校,并且增加了10多个专业功能教室。临沂第九中学的变化仅仅是兰山区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0年以来,兰山区全面启动并深入推进两个“城区学校三年连建工程”和农村学校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共新建、改建、扩建学校项目199个,总建筑面积100.3万平方米,投入资金28.5亿元,新增中小学班级1709个,为均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硬件保障。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通过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信息化建设工程、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图书馆建设工程、农村学校两热一暖工程等,投入2.5亿元,改善了一大批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其中,2013年投入1.2亿元,实施“三通两平台”工程,为城乡150所学校的3192个教室全部安装了班级多媒体,班级多媒体联网后,城乡学生可以在网上共上“一堂课”。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最好的教育
据了解,该区启动了“名校进北城”、“名校进城南”、“名校进西城”工程,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坚持城乡联研制度,将全区各学段学校划分为4-6个联研片区,促进了校际间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均衡,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最好的教育。目前,西郊学校与十三中、临沂三小与涑河北园路小学、临沂四中与北师大实验学校已实现合作办学。
在硬件均衡和师资均衡的基础上,兰山区各学校招生、素质教育百花齐放,取得了群众的认可、信任和支持。就近入学、划片招生政策在群众的支持中顺利推行。据了解,该区坚持“免试、就近”的原则,严格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制度,促进校际间生源的相对均衡。严格执行“三限”政策,将高中65%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招生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为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该区建起了73个乡村学校少年宫、11个城市少年宫,全部免费面向学生开放。以该区学校为主阵地的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成果,名列全国地级市第一名。该区将闲置的校舍改建成占地130多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的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了安全培训、科学探究、农事体验、艺术审美等7大门类60余门课程,现已培训生10万余人次,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创新能力。(《临沂日报》4月2日A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