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统筹部署教育资源,促进办学条件均衡化。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推动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实施标准化校舍工程建设,投资1.4亿元,建设24个校舍项目,改造33个篮球场、25个排球场和21处沙土跑道,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投资4.25亿元,新扩建7个解决大班额校建项目,建筑面积16.7万平方米,新增8430个学位,目前已有5个项目投入使用。投资5000万元,完成16个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园所建设,全区学前教育实现普惠、健康发展。
二是加快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办学行为规范化。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建立“退一补一”事业编制教师招聘机制,将新招录教师全部安置到农村教学一线,破解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难题;并建立农村学校教师动态监控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先后招聘95名合同制教师,补充到临时性空缺岗位。今年选派80名初中教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轮岗,组织30名名优教师到村小支教,大力优化城乡师资配置。实施名师工作室建设,目前学校推荐名师27人。实施“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组织1412名教师开展暑期网络研修,5名教干教师参加了“省培”“国培”等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教师专业素养明显提升。
三是健全教育体制机制,促进教育机会公平化。落实上级教育经费保障政策,按高中900元、初中910元、小学710元的生均标准配齐公用经费,保障教育公平。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发放各类助学金65.18万元,免除建档立卡学生学杂费7.98万元,惠及学生954人。健全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招生入学制度,明确全区18所小学和16所幼儿园的招生范围,保障中小学生和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无障碍入园,教育的公平度和满意度明显提升;深化高中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导学用教学模式和选课走班教学策略,探索小语种教学,提高高考升学率。
四是实施组团办学战略,促进教育质量均等化。按照组团办学、抱团发展的思路,将5处初中并为1处初中,实施集团化办学,把教研职能下放到学校;在镇域小学推行“学区制”管理模式,建立2个教育发展共同体,全力提高教育质量效益。实施职业教育联合办学策略,设立山东交通技师学院临港分院、鲁南技师学院临港分院,为全区中考落榜生搭建多路径成才“立交桥”,努力保障临港的每一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