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以构建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为抓手,开展劳动教育特色教学活动,探索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教研新模式,推动劳动教育新课标、新要求落实落地。
一是培养骨干教师。为组成劳动教育骨干队伍,通过现场观摩、课堂研讨、实地考察等方式,学习先进理念;在县级层面,组织开展主题教研,开展课标解读、读书沙龙、课例研究等,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在学校层面,聘请能工巧匠、劳动模范、技能人才、非遗物质文化传承人、家长志愿者等到校开展劳动实践指导或兼任劳动教育教师,拓展育人资源。
二是打造精品课堂。利县域内丰富的红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建立完善的课堂评价机制,定期对劳动教育课堂进行评价和反馈;组织开展优质课评选,着力打造出一批精品课程,强化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建设实践基地。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空间、条件,将学校“微山地”“边角地”整理打造成中医药种植劳动实践基地、种植区,沂南县孙祖镇中心校打造了中医药种植“百草园”;沂南县岸堤镇中心小学充分利用朱家林田园综合体这一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展中医药种植劳动教学。沂南县第五实验小学经过深入探索,构建起“种中药、识本草、组配方、入基地”四位一体的医劳融合教育新模式。
四是遴选典型案例。开展劳动教育案例评选,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案例进行评审,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将遴选出的优秀典型案例在全县推广;根据劳动教育新要求和实践发展,动态调整和完善典型案例范围,提升课程案例针对性。
五是创建特色学校。县级层面根据课标内容对各学校进行十大任务群内容分配,各学校根据分配内容制定劳动教育特色学校的创建规划与政策,明确创建目标、标准和要求;组织劳动教育特色学校评选活动,在全县范围内打造一批亮点鲜明、效果良好的劳动教育示范校。
六是架构组织体系。构建县域教研联动机制,规划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选出“带头人”,统筹协调区域活动开展。各学校设立劳动教育专职教研员,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确保劳动教育课时、师资、教材、设施设备等落实到位;成立县级核心组、县域联研共同体、学校教研组三级教研组织,负责开展全县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组织架构、制度体系、课程研发等。
七是建立评价体系。设计评价量表,明确“生产劳动”“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的评价标准,并在10所学校开展试点;县级层面建立监控和反馈系统,应用数字化平台监测和记录学校开展情况,确保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做出调整;学校层面加强数据收集,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杨东祥、刘春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