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区县采风>>正文

临沭县“三微”载体赋能农村学校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1日  浏览次数:

临沭县着力构建基于“微团队、微项目、微成果”的三微城乡校本研修机制助力农村学校高质量发展。主要是:注重微团队建设,构建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的学习共同体,实施以自主参与、体验建构、实践考核为特征的内生式培训;加强微项目管理,形成以应用为导向,构建自主研修课程,让不同水平的教师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提升;探索微成果认证,形成“以评促学,以赛促用”的良好机制,建立教师培训学习成果的认证、转移、积累制度,为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累积提供保障。

“微团队”建设让教师“抱团取暖”。结合农村学校教师人员数量少、专业层次相对低的现状,着力构建微团队。核心是基于共同教育愿景,依托共同的项目需求,积极开展校本特色研修,创新课堂新形态,积极开发学校特色课程,不断推进教师、学生评价创新。临沭县第五实验小学积极建设微格团队,在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成立由“1个学科主任+1位参赛教师+2位核心磨课指导老师+N位微格团队成员”的磨课团队,形成一人参赛,成长一群人的微格团队成长模式,在县英语和语文优质课比赛活动中,参赛的四位老师均获得一等奖。另外,临沭县一实小学的生本课堂团队、三实小的快乐课堂团队等,积极探索以学校学科教研小组为学习共同体的线上线下同步研修和以区域学科班级为学习共同体的工作坊专题研修,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微项目”研究让个体“闭环成长”。结合乡村学校资源现状与能力,着力突出微项目建设。核心特征是项目选取视角要小,突出教师专业成长的某一点或有关联的几点进行实践研究,注重案例、展示等实践成果,重在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收获成功体验。首先,混合式研修类项目。学科组或学习共同体积极发挥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平台中相关模块作用,充分利用线上学习平台、线下研修平台,做好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实践。临沭县第五实验小学各学科按照“普遍现象—分析问题—研讨方法—实践验证—形成经验”的程序扎扎实实开展主题式序列化研修活动,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如:语文学科开展了整本书阅读的有效指导和阅读与习作的有效融合等两个问题研究。第二,读写成长类项目。对教师阅读经典、撰写教育叙事(随笔、论文等)进行系统研究,县苍源河实验学校教师读写团队实行写作打卡制度,每日一段文,一文一中心。学校公众号定时发布教师语录,取得很好效果。第三,个性化课堂教学特色创建类项目。依托互联网资源,做好磨课研究,探索行之有效的行动策略,为形成学校特色课堂奠定基础。县北城实验学校以“学案导学、小组合作”为依托,分学科组织研课、磨课、赛课、晒课活动,逐步打造“轻负担、高质量”的“3—242”生本课堂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预习、探究学习和巩固练习,逐步形成学生参与度广、思维训练度高、师生融合度深的优质高效课堂。第四,数字素养提升类项目。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基础上,全面促进教师掌握新技术、新平台,探索基于网络培训、校本研修为一体的数字素养提升机制,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第五,个性化主题项目。部分单位从研训、课堂、作业、评价、教师专业成长等自主确定项目主题,借助互联网+,探索学科教师成长策略、路径、效果等。如大兴镇中心小学作业教学设计研究等。

“微成果”认证让人人“劳有所得”。明确“挑一挑摘到桃子”的评价认证体系建设,积极探索乡村教育微项目评价的方式,培养学科教师成果培育理念,借助成果认证规范校本研修管理,探索校本研修成果与学分认证结合起来,做好校本研修的评价工作。其中,在省级工作坊现场活动中,临沭县试点学校第三实验小学劳动成果展示得到与会省专家、参训教师的高度评价。在信息素养提升方面,曹庄镇中心幼儿园借鉴提升工程2.0的经验,继续探索信息技术素养微成果认证,利用课件制作评比大赛、游戏案例评比大赛、班级管理分享大会PK等形式认证研修成果,取得很好的效果。去年,在临沂市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中,临沭县上报的课件、微课、融合优质课、融合创新教学应用案例、 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等获得市级一等奖22件,市级二等奖26件,市级三等奖21件的优秀成绩。围绕乡村教师课题研究与发展,临沭县申报的《县域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践策略研究》《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等16项市级课题开题研究,部分课题取得了突出成效在全市、全县推广,更多的乡村教师走上了课题研究第一线、成为基层课题骨干力量。

下一条:兰陵县“三步走”筑牢校园周边安全防线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