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构建纵向贯通的思政育人体系。绘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图谱》,将24字核心价值观细化为200余个具象话题,针对小初高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设计“认知—体验—践行”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小学阶段通过“曾子杀猪”情景剧、“家务分担”讨论等具象化主题,筑牢品德认知基础;初中阶段聚焦“个人与集体关系”等思辨性议题,培育责任意识;高中阶段开展“新时代青年使命”大讨论,提升价值践行能力。创新开发“微班会”“行走的班会”等特色课程,推动思政教育从“书本课堂”延伸至“社会课堂”,构建起纵向贯通的成长培育链条。
二是锻造名师引领的育人先锋矩阵。实施“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航工程,构建“1个领衔人+5名骨干+20名学员”的雁阵培养模式,全区建成13个市级以上名班主任工作室,通过“三磨三研”(磨主题、磨环节、磨语言,研学情、研策略、研实效)机制提升班主任课程设计能力。依托“青蓝工程”“班会金课擂台赛”等载体,开展读书共享、云端研修等常态化培训,近三年培育市级以上优秀班主任20余名,实现班主任从“问题处理者”到“成长设计师”的角色转型。齐鲁名班主任工程人选牵头开展跨校教研,带动60余所学校班主任团队提升理论素养与实践水平,打造出专业化、研究型的德育师资队伍。
三是打造多维融合的全环境育人生态。搭建“德润河东”资源平台,整合120余节精品课例的教案、课件、红色故事视频等资源,家长可通过平台获取“半条被子”“小岗村改革”等案例开展亲子德育,构建家庭育人“微阵地”,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深耕本土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沂蒙”“非遗传承”等特色课程,依托12个思政实践基地,组织“走进华东野战军旧址”“红嫂文化博物馆研学”等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实地探访中传承“党群同心”的沂蒙精神。通过构建“学校+基地+社会”的立体化育人网络,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灌输”转为“多元浸润”,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