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一线快讯>>正文

临沂实验中学四中部的美育探索之旅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6日  浏览次数:

用画笔与泥土触摸千年智慧,让核心素养在指尖生根发芽

近期,在临沂实验中学四中部的课堂上,一场关于“传统民居之美”的创作之旅悄然展开。通过绘画与泥塑两大艺术表现形式,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古代因地制宜的智慧世界,用双手演绎传统建筑的魅力。

审美感知:从观察中汲取灵感,在比较中读懂“天人合一”

课程伊始,教师以“中国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图片、视频带领学生走进四合院的方正大气、窑洞的质朴浑厚、傣族竹楼的轻盈灵动……在对比分析中,学生逐渐发现:“原来每一座民居都是土著居民写给大自然的情书!”

“蒙古包的圆形结构能抵御大风,海草房的厚屋顶能抗雪隔热,江南水乡的‘四水归堂’是为了排水……”学生们在观察中惊叹于先民“因地制宜”的智慧,对建筑中的线条、色彩、结构之美也有了更敏锐的感知。

艺术表现:指尖上的传统民居,一场“从平面到立体”的创作蜕变

绘画组以素描、简笔画等方法,将民居的轮廓、纹理与光影定格于纸上。一幅幅作品中,陕北窑洞的黄土肌理被细腻勾勒,福建土楼的层叠屋檐在色彩碰撞中跃然纸上,傣族竹楼的竹编细节在笔触间生动呈现。

泥塑组则化身“小小建筑师”,用陶泥等材料还原民居的立体形态。在揉捏、堆砌、雕刻中,四合院的雕花窗棂、徽派建筑的马头墙、湘西吊脚楼的悬空结构被逐一复刻,指尖的温度让千年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创意实践:赋予传统民居新生命,让文化在传承中创新

“如果让窑洞住进现代家庭,会是什么样子?”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大胆想象:有人将窑洞与智能家居结合,设计出“会呼吸的环保住宅”;有人用废旧材料制作微型傣族竹楼,赋予传统建筑环保理念;还有人尝试将客家土楼的圆形结构转化为“未来太空舱”……

一场“传统民居改造设计大赛”悄然上演,创意火花在碰撞中迸发,学生们不仅掌握了艺术表现技巧,更学会了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

文化理解:在创作中触摸文明脉搏,让文化自信扎根心底

“原来我们的祖先这么聪明!他们用最普通的材料,建造出最舒适的家。”在作品展示环节,12班学生指着自己的泥塑作品感慨道。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如旅行过程中看到的各地传统民居)、跨学科探究(结合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分析民居特点),学生们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

教师感悟:以美育人,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技能训练,而是培养具有审美眼光、创新思维与文化自觉的完整的人。”此次课程通过“观察—分析—创作—反思”的闭环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核心素养,真正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未来,临沂实验中学四中部将继续探索“核心素养导向”的艺术教育模式,让传统文化在艺术课堂中绽放异彩,为学生终身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通讯员:相 宁

上一条:临沂艺术学校赴费县有关职业学校学习交流 下一条:临沂实验中学召开纪律作风专项整顿大会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