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作为全县最大的民生工程、“一号工程”来抓。“五个坚持”举措优先发展、优先保障大班额化解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坚持政府主导,深入推进大班额化解工作。县委、县政府坚决落实“解决大班额问题2016年完成一半任务,2017年全部解决”的工作要求,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12个乡镇街区党工委书记和26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解决大班额问题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乡镇街区、职能部门的目标责任,形成了部门、行业及社会支持教育、重视教育的良好氛围。教育财政保障实现了“三连增”,2013年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2.72亿元,2014年3.06亿元,2015年4.43亿元。2014年以来,累计投资3.25亿元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校舍标准化工程总投资2.3亿元,总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建设项目221个,改造提升运动场地39.7万平方米。
坚持问题导向,勇于实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为解决县直学校入学压力大,化解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该县大胆尝试,开展了城区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将蒙阴街道所辖中小学校纳入县直学校管理,实施“名校带动战略”,重新调整优化教师、校区等资源,均衡配置优质资源。目前,已将刘洪中学、蒙城中学、东关小学3处学校进行了调整合并,城区新增一小刘洪校区、八一红军希望小学龙廷校区等4处县直小学和三中云蒙校区1处县直初中学校,实现城区小学增加学位3420个,初中增加学位850个。实施乡镇教育一体化改革,撤销了中学和中心小学,成立乡镇中心学校,实行1个法人、1套班子,一体化管理的教育改革,由中心学校全面负责本辖区内幼儿园、小学、初中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一系列的改革,优化了教育资源,打破了教师交流界限,为解决大班额问题赢得了先机,争取了主动。
坚持科学规划,创新实施教育优先战略。坚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中小学布局专项规划,统筹教育设施空间布局,优化配置各类教育资源,合理安排教育设施用地,以区域现状中小学布局为基础,结合人口增长、用地变化、建设情况和中小学服务半径,对中小学设点布局、校园规模等进行了全面规划。“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发展目标,确定2017年全部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城区范围内将新增5处小学、2处初中和1处高中,乡镇“中心校+教学点”的布点格局将进一步完善。
坚持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坚持学校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协调推动,制定了《关于开展城乡学校教干教师交流工作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优化师资力量配备。2016年公开招考教师129人,及时补充师资队伍。根据教师队伍呈现结构性欠缺的矛盾,对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教师进行优质互补,合理流动,进一步减少师资差异,对蒙城中学、刘洪中学、蒙阴镇实验学校的535名教职工进行统一调配,从乡镇中小学教师中招聘62名教师到城区学校任教,选派47名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成绩突出的业务骨干,进行城乡对口交流。实施教育名县工程,2017年面向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引进40名应届师范类优秀毕业生,同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15名新教师充实到乡镇学校,促进师资力量升级。
坚持多渠道融资,争取各方资本投入教育事业。严格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对部分楼盘区域内新建学校项目,积极与城区棚户区改造相结合,探索走开发代建的路子,有效缓解财政及融资压力。目前,兰华集团投资3600万元捐建了县实验一小商城校区,共84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3780人;天基置业公司投资3300万元捐建了县实验二小天基校区,共36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1620人。同时,放大老区县的政治优势,广泛争取各级支持。先后争取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出资110多万元,捐建了云蒙湖生态区大谢庄小学;多方争取标准化学校建设资金、进城务工教育专项经费等500余万元,实施了八一红军希望小学教学楼改造、操场提升等工程。积极对接农发行等金融机构,争取国家专项贷款1.84亿元,全部用于14个校舍项目建设。(张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