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教育》以“‘渔场’理论的美丽绽放”为题,报道了张志刚校长与他的临沂市河东区长春路实验小学。现全文转载如下:

“渔场”理论的美丽绽放
——记张志刚校长和他的临沂市河东区长春路实验小学
我又来到了沂蒙山区沂河东岸的寨子村,走进村子里这所被外界称为“师生的乐园”“教育的桃花源”的乡村小学——临沂市河东区长春路实验小学。
三年前,我曾来过这所学校,当时学校建设还略显简陋,但却有了一个精心设计的绘本馆。在童话般的绘本馆里,我看到孩子们坐在“山上”、躺在“月亮”上读书,还看了一场他们表演的绘本剧,读了他们写的诗,孩子们明透的情绪展现和那一首首自己创作的纯净、天真的诗,深深打动了我。回去后这所学校长时间回旋在我心中,我开始关注其校长张志刚的博客,读到了更多关于学校的故事。学校之所以能培养出那么“打动人心”的孩子,离不开张志刚和那群可爱的青年教师们,在张志刚的博客里,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新名字:“辉哥”“旎姐”“热血教师”“传奇教师”“童诗姐姐”,上次匆匆一别,没有深度了解,我热切希望这次能一见他们的“真面目”。
是什么让这个曾经偏僻简陋、留不住好老师、让人看不到希望的村小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模样?为什么是在这个地方,我看到了孩子天真本性的自由展现,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教师强烈的职业幸福感?
最可怕的是放弃,有梦才有希望
走进校园,学校外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门左边三层教学楼的外墙上多了一幅大大的3D画,画里一只长颈鹿低着头,长长的脖子从一扇窗子里伸出来,一直伸到地面,墙边草地上趴着一只神情怯生生的小长颈鹿的雕塑,与墙面画中的大长颈鹿相呼应。东边的走廊已经成了“童话长廊”,有“小鸟”、“松鼠”在树上嬉戏。长廊的墙上,张贴着孩子绘制的绘连环画《会旅游的种子》。
第一个遇见的老师就是“辉哥”,名叫彭辉,其实是位肤白貌美的女老师,由于一人包带一个班,成绩太出色,实在太能干,大家都叫她“辉哥”。她刚去外省参加完一个全国诗教讲课比赛,得了第二名,高兴得不得了。
现在的长春路实验小学,原来叫太平街道大刘寨子完全小学,曾是临沂市河东区太平街道中心小学管理下的一处村小,学生来自周围的十多个村子。2015年,每个乡镇独立出来了一批村小,像中心小学一样独立办学,张志刚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这里当校长的。
当时学校硬件很差,老师都是被中心小学“筛剩下的”,也没有什么机会参加区里的各种比赛,“当时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放弃’,家长把这个村小放弃了,老师把自己放弃了。大家没有目标,也不敢有目标,习惯落后,自认落后。”张志刚回忆说。
张志刚到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做梦”。
这所学校需要理想,需要目标,要让人人看到希望!张志刚和老师们一起做了近期规划,从教师发展、学生素养、课程建设、制度完善、文化培育等方面,绘就了学校的“蓝图”。但是,“画饼”的激励作用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大家不相信你,你必须在短时间内让老师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变才行。”张志刚去教育局找局长,先给学校改了个名字——河东区长春路实验小学。别小看这个牌子,门前一挂,感觉不一样了!老师、家长就觉得这是要像“实验小学”那样办学了。“改头换面”的工作继续,一个简约大气的校门建起来了,大门前的路也修了。以前的路有一半被村民占着种菜,张志刚找街道领导,把路面给硬化了。路宽了,门口亮堂了。学校的一个大大的垃圾池填上了,垃圾箱也消失了。
一个“外表”整洁美丽的学校“出落”成了!下一步,就是“内涵”发展!
2016年,区里举行啦啦操比赛,学校的学生还从来没参加过区级的比赛活动。“热血教师”刘旎带着学生们铆足了劲排练,“咱要去,就得做好!”接下来,啦啦操队从刘旎一个教练变成了一群“教练”来“出谋划策”。虽然没有一个老师是专业的,学生也没有舞蹈基础,但是,喜出望外,拿了个一等奖第二名回来。学校里一下子沸腾了,不少人流下了眼泪。“不敢想,我们也能拿第二名!”区里又举办首届足球赛,体育老师不知道怎样训练,四处求教;青年教师组成一支队伍,天天和学生踢,后来,老师就踢不过学生了。结果,女子队获得区冠军,男子队获季军。这些活动,让大家触摸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在的长春路实验小学对荣誉“云淡风轻”“宠辱不惊”,但是,当时对于这所学校来说,太需要这些荣誉来证明自己、提振精神了。
但是,这些还只能算是“暂时的激素”,张志刚明白,要想让老师、学生持续地健康地成长,还有很多事要想、很多事要做!
授之以“渔”?不如给个“渔场”!
在别的学校的老师为低年级孩子能写一句通顺的话费九牛二虎之力时,长春路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已经出了全班的诗集了——
秋天/是花草树木最不喜欢的季节/因为秋天来了/花草树木就枯萎了。我对它们说/别伤心/明年春天你们又会/长出漂亮的身材/我陪你们过春天/夏天。(姬浩冉《别伤心》)
“你们老师是怎么教孩子们写诗的?”很多校长同仁问张志刚这个问题,张志刚说也不知道,问一年级的老师,徐淑娟老师说:“我不会写诗,我也不会教诗,我只是找来了金子美玲、方素珍的诗让孩子们读。慢慢地,孩子们的日记就变成了诗!”尤晓玲老师说:“我不但不会写诗、不会教诗,连读诗都赶不上孩子们。孩子们写的好诗,我想在课堂上读一读,结果孩子们都说:‘老师,让徐福芝来读吧!她读得好听!’我还不敢轻易表扬谁,如果今天有个孩子写《下雨了》,我表扬说写得好,坏了,接着全班的诗都跟着‘下雨’”。
学校走廊顶上有麻雀安了家,在此“生儿育女”。刚刚学飞的小麻雀翅膀还不够硬朗,经常扑落到地上,孩子们围上来,和小麻雀叽叽喳喳地“对话”。有的飞奔着去报告老师,把小麻雀放回窝里。小麻雀渐渐变成了孩子们笔下的小公主或小勇士,孩子们还给故事配上插画,小麻雀穿上了裙子或者战袍,与同伴历险,与恶魔搏斗。
一天,操场上来了一只小壁虎,“老师老师,小壁虎没有尾巴啦!”一个学生跑到一年级三班孙艳玲老师面前,后面呼啦啦跟着一群同学,争相向她报告。小家伙们一脸的兴奋、焦急、惊恐。也难怪,孩子们刚在语文课上学过一篇童话——《小壁虎借尾巴》,童话里的主角就突然出现在眼前,孩子们一半在现实中,一半还在童话里呢。孙老师给小壁虎拍了照片,把孩子们“哄”回教室里,没按原计划上课,把照片投到了屏幕上,让学生写一写。于是一篇篇生动而充满想象力的童话诞生了。
彭辉老师网购了一些种子,和孩子们一起种在玻璃盆里,孩子们笔下的诗便随着种子一天天伸枝展叶一首首诞生了。这给彭辉老师很多的教学灵感。前不久,彭辉老师参加全国的讲课比赛,拿得好名次,也有孩子们的功劳啊!
在这里,能时时感受到孩子们活泼、自由、天真的个性与不羁的想象力。是这里的孩子天资聪颖吗?
老师们说没教过孩子们写诗、写童话,不代表什么都没做,他们给了孩子们“诗情”以及“想象力”萌生的条件。
一开始老师们从网上下载绘本,做成PPT,带孩子们读;渐渐地满足不了孩子们的“胃口”了,于是陆续购进绘本,孩子们自己读。买多了就建了一个绘本馆。绘本馆非常漂亮,是一位香港设计师免费设计的。大量的阅读让学生在创作上蠢蠢欲动,他们模仿着创作绘本,写诗,写童话。每个班都编出了自己的班级作品集。
英语阅读自然也少不了,在绘本馆的一面墙上,全是英语绘本。孙旻老师给我看了一段动画片,里面的英语对话是她班的学生在家里用手机上的软件配的,真是惟妙惟肖。
“当然,我们也遇到老师不会教的问题,但是最终都一个个解决了。”张志刚说:“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大家一直以来是否太注重方法,太注重模式了。我们经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觉得给个‘渔场’更好!学校里建渔场,教室里也建渔场”这就是张志刚的“渔场”理论。“事实证明,你只要给了老师和学生充足的资源和条件,至于方法,他们会想出千千万的。”如果没有绘本阅读,没有童诗、童话的阅读,学生便没有创作之源;如果没有给予老师自主设置作业的权力,老师们也不会让一年级学生写日记,学生不自由写作,诗与童话也没有了诞生之机。
只有解放顺应,老师才能“自我生长”
在每周三的“成长教研分享会”上,李娓娓老师在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我总是变着法子让学生学。初学分数的时候,常有学生把分子分母弄混,我说分母是爸爸,分子是孩子,分数线是爸爸的肩膀,小时候你是不是常常被爸爸扛在肩膀上啊?如果还有学生弄错,我就会说,爸爸坐到你的肩膀上啦。”
李娓娓老师教的两个班数学成绩特别好,期中考试时间还没到,整个学期的课学生已经全部学完了。
“其实,我是个懒人,上课我讲得不多。有学生听不懂,脑子转不过弯儿,不要着急,找一个‘志愿者’单独教他。学生可能更知道他的同学哪里“卡壳”了!你看这张照片,左边的这个正在给右边的这个讲题,怎么讲的我不知道,因为我若站在旁边他就不好意思讲,反正最后他把那个学生教会了。”
同教数学的张一宁老师已经在探索“数学童话”了,在数学老师张一宁的书桌上,我看到了摞了足有半米高的学生创作的数学童话作品。
2018年秋季学期,教六年级小升初毕业班的张一宁为了“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以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以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和孙贵勇、刘金、郇菲等几个老师一起和学生写起了“数学童话”。这几人中只有她教毕业班,按往常,除了一心一意迎接毕业考试,其他的基本都该“偃旗息鼓”了,哪有时间写什么“数学童话”。等毕业考试结束,成绩公布出来,她教的两个班成绩却出人意料地好。本来也是提着心的张一宁总算松了一口气,2019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她申请教三年级,决定用四年的时间,带着学生好好沿着“数学童话”的路走一走。她有点遗憾地说“我行动得太晚了,没能早两年教学生写‘数学童话’。”
开始,张一宁带学生走得并不顺利,为了便于阅读,她和几位老师把数学阅读馆的书按照教材编写体系整理,做出图书检阅表,方便据教学进度对应找书。学生写得也不好,写的不少内容与数学关系不大。不得以,只好课上师生一起分析、交流,找原因。慢慢地学生开始从写的角度来看数学,创作方向渐渐明晰起来,几个月后到了一个爆发期,数学童话写得越来越有味道,看到了数学思维的闪光。
学校充分尊重老师们的教学自主权。作为学校管理者,张志刚认识到管理应该是“解放”和“顺应”。学校要认真发现并主动顺应学生的需要、教师的探索和教育的规律。尽量少干涉教师的自主教学,而是做好服务,帮助教师寻找资源,把教师与资源对接起来,让教师在更大更高的平台进一步发展。学生喜欢读诗,学校就采购诗集;学生喜欢看绘本,学校就采购绘本;学生喜欢演绘本剧而老师又不会教,学校就组织老师去剧院观看专业的绘本剧表演;老师对绘本教学有困惑,学校就组织老师去上海参加绘本论坛;老师对童诗、童话教学有困惑,学校就组织老师去宁波、杭州参加童诗、童话教学论坛。“你得知道老师发展的触角在哪里,可以利用的优质资源在哪里,让优质资源与老师对接。”老师们在经过了“走出去看看”之后,开始自行阅读书籍,开始写反思,一次次地在学校每周一次的教学论坛上阐述自己的做法,并成立了研究共同体。他们不再一味地崇拜和学习别人,而是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上开始提出自己的主张,发展自主课程,研究自主作业,并越来越自信,走上了生长自己、成就自己、成为自己的道路。
就这样,而今的长春路实验小学,早已不同往日,她美丽而成熟,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了自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价值认同,如学校里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借世界的车,走自己的路”“走出一条路,大家一起走”“成就别人,成长自己”。她已是一个生态良好的学校:学生很快乐,读书、写诗、读国学、演剧、踢足球,学生没感到在学习,而是在游戏。教师关系融洽,专业成长很快,不需检查,不需安排,自发开发研究课程。校长是服务者,师生更像是玩伴。
校长的内心:温情诗意,如露如珠
长春路实验小学能有今天良好的发展生态,离不开校长张志刚。在这里,令当今学校让人头疼的问题,如教师成长问题、课程改革问题、阅读问题、习作问题,甚至生命教育问题,都可寻觅到答案。
且不说他的宏观眼光与把握全局的能力——2015年上任之初,他就提出学校近期发展规划,规划全面而详实,不但包括“教师专业能力如何提升”等重大教育问题,还有很多细节,如“教室墙壁粉刷什么颜色更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愉悦”也都考虑到了。也不说他的管理与领导智慧——“我们走的是自我领导与扁平化管理的路子。”如他根据学校管理工作分设5个部(学生服务部、课程服务部、教师服务部、资源服务部、安全服务部),实施部级管理,把所有教师分到5个部里去,人人参与管理。5个部自行出台自己的制度,互相负责,互相监督。也不说他对教育问题的痴迷钻研——他有写博客的习惯,他把自己的博客比作情书。“这些文字既是写给工作的,也是写给自己的。在书写中,我一次次自问自答,把困惑变成了思考,把思考变成了研究,把研究变成了行动。对教育也因知之深而爱之切。”
单说说他温情又诗意的内心。
张志刚曾把孩子们比作他掌心的露珠,“小心翼翼,诚惶诚恐”是他育人子弟的心情。在他身上,宏观眼光、管理才能、研究劲头,如果还是属于“外”的,属于“硬”的,再往里、往深处看看,就是这份温情诗意了。如果要讲张志刚和学校老师、学生的感人故事,恐怕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单听听他在他的老师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吧,其中对他的内心可见一斑,也会让人油然升起对教育薪火传承的敬畏!
“1987年我上初中,边老师刚当老师,教我们班语文。那时,上边老师的课感觉就像在玩:做游戏、写诗、写钢笔字、读课外书……玩着玩着就学会了,我们的成绩都出奇地好。星期天,边老师带我们到学校西边的田野里,田野里长满了绿绿的麦苗,两米多宽的水沟里也长满了绿绿的草,沟里没有水,我们趴在沟沿上读书、写诗、唱歌。中午到边老师家里吃饭。那时,虽然我的父亲去世,家里很穷,我经常饿着肚子上学,但是我很快乐。直到现在,不论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这段经历既像在我前面召唤着我,又像在我后面安抚着我,让我从容不迫,不是无处可逃。”
但愿我们的教育能够给予每个孩子如张志刚讲的那种精神力量——“既像在我前面召唤着我,又像在我后面安抚着我,让我从容不迫,不是无处可逃”。教育是一种最需要人性的事业,它需要内心多情的人来做,让它变得充满快乐,充满诗意,充满激情。今天,长春路实验小学之所以被人赞誉为“师生的乐园”“教育的桃花源”,不就是因为它最符合“人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