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临沂市教育局提出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临沂市教育局卢立海局长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四个着力点”要求以来,沂水县黄山铺镇以此为契机,积极响应上级号召,深入贯彻山东省素质教育精神,以“一校一品打造特色学校”为主线,把重点放在完全小学的建设上。通过深入调研,认真发掘每处学校的办学特点,在全镇6处完小、1处中小、1处初中等8处中小学中,分别培植各自的办学特色,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培养,反复提炼,形成了“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办学格局,推进了整个镇义务教育的优质化、均衡化发展,整体推进了全镇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沂水县黄山铺镇探索的“完全小学靠特色实现优质均衡化建设”的办学路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黄山铺模式”。对此,《山东教育》小学刊做了深入报道。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从理想到现实的超越
——沂水县黄山铺镇区域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纪实
本刊通讯员 苗成彦
编者按: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要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作为乡镇区域,黄山铺镇把义务教育发展的难点、重点放在农村每所完小的建设上,推行“一校一品”特色办学,以“点评制”和“导师团”策略整体推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把教育公平的伟大理想向现实拉近了一大步。他们以创新作为和实践成果对素质教育、对教育均衡发展做了较为科学的诠释。
在沂水县黄山铺镇,有这样三件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一件,原先进城读书的农民子女纷纷回乡就读;第二件,城里娃到乡下拜师学艺;第三件,这里的每位老师都争当“妈妈老师”。是什么力量使这个镇的入学儿童出现了“教育回流”?是什么力量吸引了城里孩子到乡下求学的目光,从此这里没有了“择校”问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原因也许并不神秘。
从“特色项目”到“一校一品”
2008年11月,在山东省素质教育典型推介会上,有一个案例吸引了与会领导和专家们的目光:临沂市沂水县的黄山铺镇在实现了“人人有学上”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让人人上好学”的办学路子。他们立足自身实际,在资源有限、条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以特色办学引领全镇的教育均衡发展,走出了“一校一品,让孩子在玩中学”的素质教育特色办学之路。专家组一致认为,这个i型代表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未来方向,为乡镇区域均衡发展教育找到了突破口,提供了素质教育好范例。沂水县黄山铺镇的“一校一品特色办学”实践,可以成为全省素质教育典型,他们的典型做法值得在全省推广。
1.全面建设合格学校,让人人有学上
三年前,黄山铺镇的泉庄小学还是一处薄弱学校。为了转出泉庄小学,舍近求远择校到实验小学,王学荣一家不遗余力地往来奔波,备受煎熬。短短三年过后,家门口的泉庄小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校园漂亮了,而且书画特色声名远扬,王学荣以前的同学个个都写得一手好字,十分自信。
家住泉庄小学隔壁的王学荣一家,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变化。王学荣的父亲决定,把孩子从实验小学转回泉庄小学。2009年春季开学第一天,王学荣终于回到了家门口的泉庄小学。
泉庄小学的变迁只是黄山铺镇8所学校变化的一个缩影。
黄山铺镇地处城乡结合部,人口流动频繁,教育问题是这个镇的一个突出问题。同时,这个乡镇位于沂蒙山区腹地,这里山多、山高,人口居住十分分散。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近几年来,这个乡镇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教强乡”的发展思路,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走在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2004年10月,这个镇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山东省中心镇。
黄山铺镇下辖45个行政村,一条泰沂路将这个镇分为南北两部分。前些年,谁能把孩子送到城里上学,是最令乡里乡亲羡慕的一件事。这个镇离县城仅十公里,城乡界限很模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农民一有可能就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学习。
如何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学生,使全镇的所有适龄儿童不出远门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又如何让镇里每位孩子在学校里放飞生命的希望,促进他们有个性地发展,人人获得成功?
2006年3月,张照升到黄山铺镇就任中心校校长,面对教育发展的系列问题,他深深地思考着,揣度着、策划着。当时,国家刚刚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的经费保障机制,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黄山铺镇的农村孩子也和全国一样享受到了国家免费的义务教育,“有学上”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可是,如何让这里的每个孩子像城里孩子一样,人人都能按自己的兴趣学到一技之长,使人人都能获得特色的发展,成为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如果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办不好,老百姓送孩子进城‘上好学’的愿望就会愈强烈。”黄山铺镇中心校长张照升的说法绝非杞人忧天。为了求解教育公平这道难题,张照升校长一上任就选择了调研与创新之路。他决定带领班子成员问津实践,向百姓要答案。
他们很快发现,全镇只有一处市级规范化学校,大多都是县级或以下规范化学校。学校布局分散,大多处于薄弱状态,特别是完小发展参差不齐,区域差距较大。有的学校连台像样的电脑也没有,更谈不上有钢琴等音乐教学的奢侈品了,教学设施与现代化教学很不配套。
“找准切入点,办好每一处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在镇党委政府领导班
子教育专题会议给全镇教育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2007年3月,一场“内外齐动、硬软兼施、科学规划、整体推进”的义务教育突围战,在黄山铺镇拉开序幕。
“标准化建设,特色化推进,捆绑式发展,向着教育强镇迈进”,把优势财力和人力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势力量,着力解决学校布局分散和教育设施基础薄弱的难题,成为该镇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思路。
“树立一个样板,高扬一面旗帜,全面建设规范化学校。在规范中求特色,在特色创建中求优质”。这是该镇整体推进特色化办学的工作思路,他们制定出台了《黄山铺镇关于创建规范化学校的实施意见》,推出了建设合格学校的“362”工程。该镇党委、镇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中小学校舍改造,在学校布局调整、资源整合等方面狠下功夫,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加快了标准化学校建设步伐,使几处完小的硬件建设实实在在地“硬”了起来。
“以前全镇中小学校布局分散、规模过小、质量偏低。为此,他们按照就近入学、相对集中、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进行学校布局调整,将全镇3所初中并为一所、26所小学合并为7处完小,集中师资和资源建设“成规模、聚人气、管理好、质量高”的区域中心学校,逐渐形成了规模效益,为全镇学校资源配置均衡奠定了基础。”武传亮镇长这样介绍说。
三年来,这个镇对1处初中和龙山完小、泉庄完小等8处中小学进行改扩建和异地重建,使学校布局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同时,还充分利用农村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有计划地加强了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和常规教学设备建设。自2005年开始,学校全面实施“农远工程”,重点抓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管理和中小学仪器更新工程,实现了“班班通”,“堂堂用”。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我们这里学校发展得能和城里的学校相媲美了”,每天来校接送孩子的学生家长王明田直树大拇指。
2.推进特色办学,让人人都能获得成功
“有了好的教学设施,并不能保证学生能接受到好的教育。”张照升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学校没有特色,学生要想按照自己的兴趣实现个性化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发展的需要很难得到满足。”
“千校一面”“万人同语”是当时学校办学的一种普遍现象。“孩子要想学点特长,得托人到城里去,不知经过多少次的折腾才能达到目的”,这是当时全镇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普遍感受。经反复调研,决定以特色学校建设引领全镇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在全镇1处初中、7处完小开展“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建设工程。
2007年春季开学,一项旨在让学生人人获得成功的“一校一品”、“一校多品” 特色化办学工程正式启动。没出一周,立项目、报课题、定方案、搞实验,一场轰轰烈烈的特色化办学实践战开始了。这个镇8处中小学紧紧围绕中心校确定的《黄山铺镇“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建设研究》课题,分别从传统文化项目、民间习俗、特色课程、师资优势等方面,选择申报了子课题。
在《黄山铺镇中小学特色学校创建实施方案》的引领与指导下,每所学校结合实际,各自发挥自身优势,经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自己的特色强势项目:初中的特色德育、中心小学的“美育教育”、龙山完小的“民乐教育”、泉庄完小的“书法文化”、土沟完小的“童谣诗画”、埠西完小的“体育特色”、小河完小的“英语特色”、爱心小学的“舞蹈”特色等,全镇8处中小学校校有特色,校校有品牌,每处学校各打各的“特色牌”,各唱各的“拿手戏”。
“教育均衡发展不是拘泥于硬件的均衡,更要关注深层次的内涵发展。创新办学特色,因材施教,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才是教育均衡发展的最高境界。”张照升校长对教育均衡发展有着自己的理解。
特色学校的创建使学校充满了办学活力,每所学校沿着“项目特色——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路线,认真摸索,不断地创新实践形式,学校实现了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全镇初步形成了“一校一品、百花齐放“的办学格局,每所学校都在原有程度上办学品质都有所提升;大部分学生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过程公平的现状得到改观,有力地促进了乡镇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2008年10月,黄山铺镇中心小学被山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成为沂水县乡镇农村小学中第一处省级规范化学校。截至2009年12月,全镇1处初中学校、7处完全小学全部达到了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标准。看到这里的办学情况,前来调研的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副主任王佐书连声称赞说:“这里的学校办得好,这里的学校办得好!”
“有教无类”是中国人的千年夙愿,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如何把梦想变成现实?黄山铺镇以“特色项目群”打造特色学校品牌,将教育公平的理想向现实推进了一大步,为我们在乡镇区域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特色学校引领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区域教育发展的公平。在这点上,黄山铺镇给我们开了个好头”,沂水县教育体育局局长夏同波如是说。“一校一品”特色创建活动引领了黄山铺镇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2009年10月26日,《山东教育报》头版头条以《大山深处花烂漫》为题,对黄山铺镇学校特色化办学的先进经验进行了全面报道。
“点评制”,让这里的每所学校变强大
“教育均衡不是齐步走,更要注重特色发展,这样才是更好的教育均衡”。在日前举行的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这样表示。
一种理念,推开一片天空;一种思路,就是一面旗帜。黄山铺镇的每所学校虽都确立了各自的特色建设项目,但如何使“一校一品”特色化办学理念深入到每位教育者的心中,让更多老百姓的孩子受益,这可是一件“道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
1.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只有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分管全县基础教育工作的沂水县教体局武庆玉副局长一语破的。“学校校长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全力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开足开齐课程,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个性自由和谐发展,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增添后劲。”
针对县教体局和镇中心校的要求,每所学校虽都申报了各自的研究课题,有了自己的特色“项目”,但到底“从哪里切入,怎么研究,又如何推进”,有的学校和校长对此还不太清楚。
有效推进“一校一品”工程,单靠开会或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是无济于事的。“走出书斋,现场办公,民主点评,快捷高效”——一个贯穿创建过程始终,既省时又能现场解决学校疑难的“点评制”策略诞生出来。“导师团”、“评价的尺子”成为“点评制”策略运用的两个关键。
在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他们对全镇的每一处学校实行会议点评和现场点评。在每周例会上,导师团认真听取各校的工作情况和动态变化,集中点评,加以指导,对重大或困难的问题集体商讨解决;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组织导师团对全镇八处学校逐一分析评价,对重点项目或重大问题现场提出改进建议或指导解决问题,对薄弱学校实行跟踪点评,及时有效地诊断创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均衡学校发展就要使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性、学校有特色。偏离了这个主旨,任何特色建设都将是浮光掠影的短期效应与表面文章。”张照升校长这样告诉记者。
来到黄山铺镇采访,正赶上学校的大课间活动。阵阵锣鼓喧天,嘹亮的京剧唱腔从不远处传来,葫芦丝声声入耳。每到大课间活动或课外活动时间,龙山完小校园里就热闹起来。从2000年建校,学校发展一致没有找好定位。自从镇里确立了“特色立校,文化强校”的办学思想,导师团和学校一班人经过一番调研,发现周围村庄有丰厚的民乐资源优势,于是确立了以“民乐教育”为主题的特色创建目标。为促成这个特色项目的成功,导师团成员帮助学校精心策划、构思,从秧歌队、锣鼓队、高跷队组建到特色内容的选材,再到活动的开展,导师团都给予认真点评、指导。为了成立葫芦丝兴趣小组、竖笛兴趣小组、萨克斯兴趣小组等各种兴趣小组,导师团帮助学校筹集到1万元,购置了竖笛、葫芦丝等声乐器材。从此,这所学校的“民乐教育”日见其特色,日见其成效。
在六年级读书的王蒙蒙高兴地对记者说:“我在葫芦丝兴趣小组快两年了,现在已经能熟练的吹奏各种名曲了,萨克斯一些曲子吹奏我也很熟练了,长大后能当一个优秀的演奏家!”
“教育的均衡不是千校一面,而在有特色的均衡。每一所学校都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孩子的个性成长留出空间。”黄山铺镇每处学校正是通过抓特色、扬优势,不断提升办学品位,形成了相对稳定而特色鲜明的育人模式。
“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从早些年起,泉庄完小就开始了“写字特色”的教育探索。经过几年的发展,学校形成了一支师生共同参与的“写字教学”特色教师队伍。在毛笔字练习中,导师团发现教师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导师团邀请县书协专家作书法培训报告,并为学校聘请了校外辅导员,还免费为学生提供书写练习的笔、墨、纸、砚、毡,订阅了《写字》、《中国书法》等报刊杂志。同时,学校又出台了“教师三笔字过关验收标准”和“学生写字评价标准”等,使师生训练各有标准和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