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山东教育报》头版头条报道了临沂市河东区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临沂市第二十四中学的物理教师张连春坐在办公桌前,手指轻快地在键盘上舞动着。他正在利用数字化校园系统与学生沟通交流,并准备着明天的课程。在备课系统上,通过查找、讨论、完善、定稿等环节,一次高质量的备课完成了,学生就可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系统进行学习。现在,张老师的备课系统上已经有教案200余篇。
这是临沂市河东区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全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以改革教学应用模式为突破口,按照“科学规划、整体推进、区域统筹、均衡发展”的原则,努力构建区域教育“云”中心,在全区范围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使全区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强有力的机制保障是必不可少的。河东区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伊始便意识到这个问题,通过精心设计,确立了“三个优先”的投入机制,即: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优先安排,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经费优先落实,数字化校园建设师资优先保障。
“我们在局财务预算账户中单独列出了数字化校园建设资金科目,专款专用,未经电教站审核,任何学校不能挪用。同时,在学校每年教育公用经费中也列支了5%~10%的专项经费,进一步加快了数字化校园建设进程。”河东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李西宝言语中透露出了支持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坚定决心。
为调动学校积极性,该区制定了《河东区数字化校园评价标准及评估细则》,让学生、家长成为数字化校园应用和监督的主体。每年6月份和12月份对各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应用水平进行专项检查,并在全区范围发检查通报,计入学校过程督导和年终督导成绩。
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也是一项重要机制。该区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师继续教育的现代化,利用网络教研平台,配合中小学暑期培训课程和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课程,构建了覆盖全区的教师继续教育网络体系。几年来,该区累计培训4200余人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河东区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方案》,该区本着“统筹使用、分校记账、分期付款、分批实施”的原则,累计投入3828万元高标准实施了教育城域网、专任教师人手一机、班班通、网络教室建设和学校网站建设五大工程,累计配备教师用笔记本电脑4000余台、“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形式的多媒体教室722口,更新学生用机累计4900余台,使校园数字化基础设施得到完善。
在该区工业园实验学校教室里,周爱华老师正在利用互动反馈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此平台将“1对1技术增强学习”的理念体现于课堂教学中,具有教学内容演示、评测反馈、问卷调查、即问即答、数据记录和统计分析等多种功能,促进了课堂互动教学与合作探究的开展。
在临沂市第九实验小学刚刚建成投入使用的数字演播室里,张艳老师正在讲解《落花生》一课。张老师是全国优秀教师,今天所讲的这堂课,将被全程录制和直播,并自动上传至区教学资源库,供全区教师交流学习使用。该全自动数字演播室投资30余万元建成,并拥有15T容量的存储系统。
河东区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着力打造区域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积极建设网络课程资源中心,整合精品教学软件与资源,努力推进了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河东区构建了区教体局、学校协同办公的数字管理系统,形成统一支撑平台下的网上办公环境。该区还进行了“档案管理数字化”课题实验,并充分利用数字化管理的优势,将传统档案管理代之以数字化档案、数字化评价,实现对教师、学生动态化的发展性评价。
该区努力开展开发自主学习平台的课题实验。学生可以下载多媒体课件、在线学习、网上讨论、提交作业,教师可以在线答疑,有效缩短了师生距离,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互动模式。
该区工业园实验学校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来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形成了“建管用”一体化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学校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可以随时查看学校的教学安排;通过学生成长管理系统可以了解到任何一名学生的素质教育报告情况,切实打造出了家校互动、共育英才的良好环境。“这是我们按照《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要求,历时8个多月,设计开发的‘维思特数字校园平台’。教育管理基础数据以区为单位集中存储,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不同身份赋予不同权限,通过Web访问实现了信息填报、查询、统计、管理,实现了家校互动、师生沟通。这将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学校精细化管理提供有效的评测依据。”区督导室主任、教体局副局长宋建轶介绍。
多年的努力结出累累硕果。河东区先后承办了临沂市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场会、临沂市普通高中高效课堂构建暨无纸化备课经验交流现场会等现场会。区教体局代表临沂市在2010年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