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3日,《中国教育报》以“蒙山沂水书锦绣”为标题,头版头条报道了临沂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和做法。现将文章转载如下:
蒙山沂水书锦绣
——山东省临沂市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采访纪行
日前,中国流动 技馆巡展来到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给沂蒙革命老区的孩子们送来了科普知识,使山里娃在娱乐之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图为学生们体验“美丽的光”科普游戏。杜昱葆 戚景峰 摄
■本报记者 李曜明 张以瑾 魏海政
孟良崮战役、沂蒙六姐妹、革命老区、贫困山区、人口大市……在赴山东临沂采访之前,关于沂蒙,记者的印象只有这些。然而,在走访了7个县区数十所中小学后,记者不仅看到了蓬勃发展的临沂教育,也见证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革命老区不能成为贫穷落后的代名词,更不能成为教育落后的理由。”临沂市教育局局长卢立海说,尽管地区财政实力相对薄弱,但临沂人始终以重教兴教为荣。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临沂市抓住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通过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合理整合办学资源、超前进行建设规划和信息化建设等多种举措,以支援革命战争的激情和斗志大力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临沂教育的科学发展,不仅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能办好教育的最佳例证,也是“沂蒙精神”活力与战斗力的生动体现。
标准化工程,建起农村“花园式学校”
临沂市地处沂蒙山区,辖区内山区、库区面积大。随着近年来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出生人口的减少,教育资源分散和布局不合理的现象越来越突出。部分城区学校学生爆满,而在不少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生源持续下降。
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临沂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现在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上好学”。近年来,临沂市把学校布局调整和标准化校园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工程,以此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蒙阴县是孟良崮战役的发生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库区和革命老区县。蒙阴县教育局局长张广宝告诉记者,全县学校曾多达460多所,规模小、危房多、设施少、条件差、老师老。每年有限的资金投入都“摊了大饼”,以致“年年投资改危房,年年不见变模样”。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蒙阴县教育局曾发放了5500多份调查问卷,召开了十几次座谈会,深入调研论证,最终出台了《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中心学校规模型、村级学校精品型”的建设思路,把农村标准化学校建设和危房改造、学校布局调整、教育资源整合结合起来。在资金使用上,蒙阴改变了过去“摊大饼”的做法,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做大事,这几年建成了一大批高水准的标准化学校,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通过标准化学校建设和教育资源整合,近年来,临沂大范围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使越来越多偏远山区的孩子告别了简陋的校舍,走进了校舍宽敞、设备齐全、环境优美的标准化学校。
在位于临沂罗庄区的双月湖小学,记者不仅看到了宽敞整洁、绿树成阴的校园,还看到了成片的菜地和苗圃,里面有师生一起种植的各种蔬菜和花草。双月湖小学校长徐宝田说,学校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为办学指导思想,平时注重让学生把知识学习和生活劳动结合起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标准化建设不仅要从校舍和环境等大方面进行打造,还需要在学生生活细节上下功夫。为了解决学生喝凉水、吃冷饭、冬季取暖及使用露天旱厕等问题,临沂市以山东省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农村中小学的“211工程”,即“两热一暖一改”,并认真编制了2010年至2013年建设规划。2010年,全市投入资金3588万元,改造完成学校257所,惠及农村中小学15.2万人。
有内涵的寄宿生活,让农村孩子留得住
学校建好了,并不等于能留住学生,因为家长更关注学校能否让孩子真正受到好的教育。在标准化学校建设过程中,临沂市各区县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并大力改善寄宿条件。
以蒙阴县为例,截至目前,全县每个乡镇建有1所标准化寄宿制中心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偏远农村学生全部集中到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学习。桃墟镇中心小学以前只能满足周围8个村队的孩子走读。现在,学校建起两栋教学楼和1栋餐厅公寓综合楼,能满足全镇三至六年级的学生在校住读。此外,学校所有教室安装了太阳能空调,还开发利用沼气为伙房提供清洁能源。桃墟镇中心小学校长刘乃昌说,太阳能冷暖空调无污染,而且比传统空调节能50%以上。据介绍,蒙阴县使用太阳能取暖和空调的标准化学校有8所,已建成使用沼气厕所的学校有11所。
为了丰富寄宿学生的课余生活,蒙阴县每所寄宿制学校都建起了少年宫,设有音乐、书画、民间艺术等功能室,课余全方位向学生开放。学生在值班教师的指导下,不仅可以休闲娱乐,而且能够学习各种技艺。
为了确保对寄宿生的看护和教育到位,蒙阴县还打破师资调配常规,通过双向选择,让年龄偏大、有一技之长、爱岗敬业的教师担任生活指导教师,承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任务。
“以前孩子在家只知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学校住了一段时间后,回到家里不但洗衣叠被、打扫卫生样样能干,还经常主动帮助我们做一些家务活。”一位家长的感言颇具代表性。
随着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加快以及寄宿条件的改善,许多农村家长意识到,孩子不出远门就能上好学校。刘乃昌说,现在不断有家长把孩子从城里学校转回来上学,原先“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在这个过程中,农村学校改善的不仅是校园环境和条件,办学质量也有明显提升。在追求内涵发展的方向上,临沂市不少学校充分挖掘当地文化资源,形成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如兰山区白沙埠小学的“孝文化”、沂南马牧池小学的红色文化,以及苍山一中的“荀子文化”等。
“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努力让老区的孩子‘上好学’,是临沂教育一直追求的目标。”卢立海说,临沂用占全省1/24的经济支撑起了占全省人口1/9的基础教育,用1块钱办7块钱的事,靠的是“沂蒙精神”。
超前规划建设,不让学生“等”学校
“南有义乌,北有临沂”,有着2500年历史的临沂市,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焕发着市场活力和现代化气息的商贸之城。近年来,随着临沂商贸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和外来经商人员大量涌入城区。据统计,目前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校生已达8万多人,占学生总数的7.4%;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催动了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临沂市委、市政府意识到,能否让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已成为事关临沂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在新一轮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临沂市把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和做大优质教育资源合二为一,实行教育配套设施和城市建设一体规划的策略,优先投入、优先建设各级各类学校。
在临沂记者看到,老城区改造和北城新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朴园小学是临沂市2010年一次性投资6.7亿元优先规划建设的13所中小学之一。为了满足新区已入住部分居民子女就学的需求,朴园小学已于2010年9月高标准建成后正式开学,但由于片区居民尚未全部入住,很多学位还在“虚位以待”。
“宁可让学校等学生,不能让学生等学校。”临沂市北城新区建设指挥部负责人说。2011年,在与新城区一体规划、优先建设13所中小学的基础上,北城新区又启动了二期学校建设工程,规划投资6.7亿元新建7所学校,并同步建设48所幼儿园,准备迎接近几年入住和回迁的居民子女就学。
临沂市在新城建设中做到了“教育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教育投入与城市建设投入同步,学校建设标准与城市发展同步,部门联动与学校发展需求同步”,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市新建小区教育配套设施落后、居民子女就学难的问题。
临沂市还采取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中每平方米拿出20元,开发单位和社区均摊一部分,学校建设项目一律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措施,有效解决了学校建设资金来源问题,其中48所幼儿园由开发商建成后,无偿交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政府为幼儿园提供教育经费和教学设施,配备幼儿教师。
新城建设优先保障教育,老城改造也不甘落后。临沂市的老城区——兰山区外来务工和经商人员众多,随迁子女多、入学压力大、学校班额大、学生拥挤等问题突出。以兰山区的“老牌”优质学校临沂九中为例,目前在校就读的随迁子女已占学生总数20%左右。由于学校场地和教育设备有限,已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片区学生和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在兰山区委、区政府的协调下,学校拿到了近40亩城市建设用地,扩建工程完成后将能多容纳1000多名学生。
兰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李公德说,兰山区计划3年时间完成35所中小学的改扩建、重建和新建任务。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后,列入建设项目的学校已有16所交付使用,有效缓解了就学难问题。
数字化学校建设,在新起点上跨越式发展
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后,临沂市河东区工业园区实验学校在初一年级组建了两个“网络教室试验班”,学生自愿带笔记本电脑上学。在这两个试验班,课堂教学、学生作业、资源拓展等大部分内容都通过网络和电脑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校长高向国说:“之所以敢办‘网络教室试验班’,是因为河东区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让老师们尝到了甜头。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成为了教师的自觉行动。”这是临沂市河东区在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发展中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河东区在全区范围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使全区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据河东区教育局副局长宋建轶介绍,河东区高标准实施“教育城域网建设、专任教师人手一机、多媒体班班通、微机室和校本资源库建设”五大工程,并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实现了课程管理、班级管理、学生成长管理、考试管理、教师专业成长管理、后勤管理和档案管理等七大系统的数字化。
在硬件方面,工业园区实验学校接入了河东区千兆光纤的“信息高速公路”,并实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班班通”,每个老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在软件方面,学校不断强化培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改革课堂教学的能力,绝大多数老师已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开放式、互动式、论坛式、共享式”的网络教研、网上备课及课堂教学。
在工业园区实验学校二(1)班的课堂上,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通过手中的“按按按互动反馈多媒体教学平台”,抢答语文老师周茂莹提出的问题。周茂莹说,这个教学平台不仅激发了学生互动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还便于教师掌握教学反馈信息,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通过按键选择的结果一眼就能看出来。
卢立海说,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临沂市集中力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已落实3.1亿元资金,为农村学校配备计算机,装备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和卫星教学接收系统,全市中小学师机比例达到2∶1,生机比例17∶1。今年,临沂还将完成37所学校400个班级的“绿色班班通”、100所学校的标准化数字校园建设。未来5年,临沂市将至少建成500所标准数字化校园,利用信息技术推动老区教育跨越式发展和整体质量提升。
临沂的辉煌不仅记录了昨天,也发生在当下。临沂教育改革发展在改变当地面貌和命运的同时,也为其他经济落后地区发展教育提供了富有启示的案例。
《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3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