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临沂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市农村中小学“211工程”工作,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现在学生一日三餐都能吃上热饭、喝上开水了。”说起“211工程”的好处,蒙阴县垛庄镇中心小学老师王文艳激动不已,“现在我们农村孩子的学习条件一点也不比城里孩子差,你看食堂、厕所都是现代化的……”
目前,我市共有农村中小学校1699所,在校生78.6万人,其中农村初级中学233所、在校生24.5万人,农村小学1466所、在校生54.1万人,农村中小学在校生占全市各类学生的半数以上。近年来,我市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课桌凳更新、教学仪器更新等一系列教育惠民工程,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由于各县区经济条件差别较大、发展不均衡,部分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仍然较差,有的学校基本生活设施不配套,没有食堂,师生课间饮水难、做饭难、热饭难;有的学校没有取暖设施,冬季采用小煤炉、土暖气取暖,效果差、不安全;还有不少农村中小学校普遍使用露天旱厕,厕所排污和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成为一些疾病的传播源头。
为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综合利用节能环保能源,解决学生喝凉水、吃冷饭、冬季取暖及使用露天旱厕问题,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8年,我市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村中小学“211工程”,即两热(热水、热饭)一暖(取暖)一改(改厕)工程。按照“节能环保、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我市2009年在兰山、罗庄、蒙阴、临沭四个县区进行试点,在此基础上,2010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推行“211工程”。工程实施3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1.12亿元,解决了1055所农村中小学喝热水、348所农村中小学吃热饭、307所农村中小学取暖、250所农村中小学改厕问题,受益师生达93万人。
走进沂水县杨庄镇第一初级中学的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教学楼上一排排整齐的太阳能电池板。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太阳能电池板,让这个学校的孩子们彻底告别了“寒冬”。“以前冬天教室里可冷了,手常常被冻麻。自从安装了太阳能空调,外面再冷,上课时也感觉像春天一样。”该校学生李帆这样介绍他们的太阳能空调。
在“两热一暖”工程实施过程中,我市各县区充分考虑学校的师生规模、校舍建筑结构等因素,因地制宜设计了建设模式。苍山县为卞庄一中等21所中小学统一配备了康耐厨房设备;兰山区为白沙埠小学等11所学校安装了秸秆气化炉取暖;平邑县为资邱镇中学等141所学校统一配备了碧绿数码节能烧水器……“两热一暖”工程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去年秋季开学第一天,看到学校刚刚安装使用的水冲式厕所,莒南县朱梅小学学生徐文平激动地说:“以后再也不用闻厕所的臭味了!学校以前的厕所离我们教室特别近,一到夏天,整个教室都能闻到臭气。”这个新建的水冲式厕所投资7.6万元,不仅改善了学校的卫生条件,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优美的学习环境。
据了解,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我市大部分农村学校使用的都是露天旱厕,设施简陋,排污设施不完善,师生常常为蚊虫泛滥、清污刷厕而烦恼。自“211工程”实施以来,像朱梅小学这样的水冲式厕所,仅在2010年和2011年,全市就新建了146座,数十万名师生彻底与“臭气熏天”告别。
记者了解到,2009年1月,市教育局与市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冬季取暖有关工作的通知》,全年投资1227万元,顺利完成了兰山区的4个取暖项目和罗庄区、蒙阴县、临沭县的22个改厕试点项目;2010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省财政厅、教育厅《关于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211工程”的意见》文件精神,致力于改善农村中小学卫生和生活条件,解决农村中小学生喝热水、吃热饭和冬季取暖问题,推进农村中小学改厕治污工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并结合实际在全市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2010年,全市共投入工程资金5844万元,改造213所学校,受益学生14.8万;2011年,全市共投入工程资金3993万元,改造学校448所,受益学生23.2万。
在去年11月召开的全市民生建设大会上,农村中小学“211工程”被列为市委、市政府20件民生实事之一。根据《农村中小学“211”工程(2010-2013)建设规划》,今年全市规划投资9900万元,其中投资138万元,为17处学校建设热水热饭工程;投资7041万元,为193处学校提供取暖设施;投资2421万元,为175处学校旱厕改水厕,将使全市25.1万名学生受益。按照规划,到2013年,全市农村中心初中、中心小学和寄宿制学校将全部完成“两热一暖一改工程”;到2017年,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完成工程改造,彻底解决全市农村中小学生喝热水、吃热饭、冬季取暖和厕所治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