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日报》头版倒头条以《阳光暖民心 教育惠民生》为题报道我市教育民生工程建设,全文如下:
阳光暖民心 教育惠民生
落实资金8.53亿元,惠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16万人;落实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工程资金3.8亿元;落实校舍安全工程资金2.1亿元,开工57万平方米……回眸2012,透过一组组令人振奋的数字可以看到,我市把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不断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使民生工程的阳光普惠沂蒙百姓。
新年开学第一天,厚厚的冰雪仍覆盖着沂蒙大地。位于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临沂禹韩小学四年级学生马晓璐早早走进教室,吹着空调的暖风,她高兴地说:“教室比家里暖和多了!”百公里之外,蒙阴县桃墟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王瑾也同样享受着农村中小学“211”工程带来的实惠,“原来午餐只能吃早晨带来的冷饭冷菜,现在学校配备了电热箱,我们可以吃上热饭热菜了。”
2011年11月召开的全市民生建设大会上,农村中小学“211工程”被列为市委市政府实施的20件民生实事之一。自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共投入1.71亿元,先后改造项目学校1055所,完成1589处热水热饭工程、478处取暖工程、345处改厕工程建设,惠及农村学校师生128.6万人。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去年以来,我市教育部门全面贯彻落实全市民生建设大会精神,认真梳理全市“十项民生大事、二十件民生实事”中涉及教育的项目,进一步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定期调度,全市各类教育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都取得历史性进步,教育民生水平显著提高,教育基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数九寒天,临沂一中高一(24)班的冯文韬同学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着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他所在的教室是去年9月份刚刚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教室内不但拥有暖气、空调,还配备了多媒体一体机等先进的教学设施。而冯文韬原来的教室是上世纪80年代的楼板房,属D级危房,教学设施落后。自去年以来,全市各级共投入资金2.1亿元落实校舍安全工程,开工建设57万平方米,占规划改造面积的127%,超额完成了去年年初的规划目标。
“我原来就读的学校一个班70多人,下课连做游戏的地方都没有。”黄楷雯现就读的临沂朴园小学三年级四班,只有38位学生。朴园小学是我市北城新区2010年一次性投资6.7亿元优先规划建设的13所中小学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市商贸业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和经商人员大量涌入城区,能否让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已成为事关我市可持续发展的大事。去年,我市共投入资金2.9亿元改造城区学校60处,其中41处学校已竣工启用,累计新建、改建校舍23万平方米,城区中小学校整体办学条件得到大幅提升,“大班额”难题得到有效破解。
我市各县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标准化幼儿园建设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截至目前,全市开工建设458所标准化幼儿园,其中新建243所,已完成188所;改扩建215所,已完成185所,超额完成市政府确定的民生工程建设任务,“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普及率达到70%。
进入2013年,沂蒙老区的孩子们站在了新的起点,临沂的教育同样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庄严承诺,更是全市教育事业的使命与追求。(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