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海:“黄土高坡”十九载抒写“教师梦”
1994年,师范毕业的刘德海毅然来到被誉为平邑西南“黄土高坡”的白彦镇中学任教。从那时至今,刘德海犹如一棵青松,扎根在偏远艰苦的山区中学,用19年的青春年华圆了自己的“教师梦”。
十几年来,刘德海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工作中,他把每个学生都看作自己的孩子,全身心地关心他们。对家庭贫困的学生,他竭尽全力给予帮助和支援。1995年,他发现班上有个学生穿着破旧,只吃地瓜干煎饼就咸菜,连买学习用具的钱都没有。刘德海经过调查和家访得知,该生父亲是盲人,家里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全家人靠母亲种田艰难度日。为了让这名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刘德海为其购买了许多学习用品和新衣服、新鞋子。有一次,这名学生带的学费不小心丢了,急得大哭。刘德海拿出自己的钱送到学生手里说:“真的很巧啊,我在校园里捡到了你丢的钱。”
1994年,学校把一个基础较差的班交给了他。接手这个班级后,刘德海和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并对学生进行辅导。他每天要比别的老师多工作两个多小时,并牺牲了许多休息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德海的努力下,这个班的班风、学风有了很大的改变,学习成绩也逐渐赶了上来。1995年4月的一天,刘德海不慎摔倒,造成右膝盖骨骨折,他强忍剧痛,坚持给学生上完课后才去医院治疗。医生要求他卧床休息一个月,可是他仅仅休息了两周,就硬是回到了牵挂不已的讲台上。
刘德海养伤返校后,得知有个女生辍学了。他拖着伤腿骑自行车走20多公里山路,反复家访近十次,成功说服该女生复学,圆满完成学业。多年来,刘德海家访的脚步踏遍了白彦镇中学招生范围内的每一个村庄,在他的努力下,有200多名学生重返校园,有很多学生还考上了大学。
刘德海刚参加工作时每天坚持至少听两节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经验;自费订阅了多种学科杂志并认真学习,还坚持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和教育刊物;和学生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学习方法。现如今,刘德海的课以清晰透彻的思路、耐人寻味的启发、深入浅出的讲解深受学生欢迎。
春耕秋收,润物无声。刘德海辛勤耕耘,收获的是一串串硕果:他教的班级年年被评为全校先进班集体,他两次被评为平邑县优秀教师,三次被评为平邑县教学能手,一次被评为临沂市教学能手,一次被评为临沂市教科研能手,多次获得市县优秀教学奖,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面对如此闪耀的光环,刘德海只是淡然一笑,因为他深深知道,教好学生、育好人才才是他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