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坡”十九载抒写“教师梦”
人总是有梦想的,平邑县白彦镇中学教师刘德海,用自己的青春年华,在被称为平邑西南“黄土高坡”的白彦镇中学坚守了19年。他在偏远艰苦的山区中学扎下了根,开出了人生最绚丽的花,圆了自己的“教师梦”。
1、师范毕业他毅然扎根“黄土高坡”
1994年师范毕业后,刘德海毅然来到平邑县最偏远的山区中学——白彦镇中学任教。这座学校不在白彦镇驻地,而是位于枣庄、济宁、临沂三地市交界处,此处素有“鸡鸣三市”之称,有的人戏称此处是平邑的“黄土高坡”。
这里不仅位置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而且学校条件很差,学校分给刘德海居住的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低矮昏暗潮湿的砖瓦房,冬天,凛冽的寒风从裂缝里灌进;雨天,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年轻教师来了一批又一批,走了一拨又一拨,但是刘德海犹如一棵青松,硬是在如此偏远艰苦的山区中学扎下了繁盛的根须,从1994年师范毕业任教至今,刘德海在白彦镇初级中学已默默耕耘了19个春秋。
2、多倍努力他把顽石凿成玉器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刘德海一直在实践着这句话。再乱的班级,他都会化腐朽为神奇,把顽石凿成玉器。
1994年,学校把一个基础较差的班级交给了他。在接手后,刘德海和学生谈心,帮助学生寻找成绩差的原因,树立信心,并义务给同学们辅导功课,指导他们学习方法。每天他要比其他老师多工作两个多小时,同时也牺牲了许许多多的休息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德海的努力下,这个差班的班风、学风有了很大的改变,任课教师渐渐地喜欢在他的班里上课,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一步步赶了上来。
3、甘做苦行僧愿给学生“一杯水”
“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刘德海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为此,他每天坚持至少听两节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经验,还自费订阅了多种学科杂志并认真学习,和学生交流,共同探讨学习方法。
1995年4月的一天,刘德海不慎摔倒,造成右膝盖骨骨折,他强忍剧痛,坚持给学生上完课后才去医院治疗。医生要求他卧床休息一个月,他仅仅休息了两周,硬是回到了学校——作为老师,他实在不忍心丢下那些孩子。
刘德海还有家访的习惯,每个周末只要有时间,他总是喜欢家访。得知有个名叫朱先芝的女生因为丧失了学习的信心而辍学,刘德海拖着伤腿骑自行车走20多公里山路,反复家访近十次,成功说服该女生复学,圆满完成学业。多年来,在他的努力下,有200多名学生重返校园,有很多学生还考上了大学。十几年来,刘德海的脚步踏遍了白彦镇中学招生范围内的每一个村庄,这些家长几乎都认识刘老师。
刘德海任教19年,担任过13年的班主任。他教的班级年年被评为全校先进班集体,他两次被评为平邑县优秀教师,三次被评为平邑县教学能手,一次被评为临沂市教学能手,一次被评为临沂市教科研能手,多次获得市县优秀教学奖,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面对如此闪耀的光环,刘德海只是淡然一笑,因为他深深知道:奖赏只不过是一个附属品,教学之外的另一个收获。教好学生,育好人才才是他最高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