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时空>>正文

《临沂日报》“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九)

发布日期:2014年08月19日  浏览次数:

杨久迎:库区学校的“杨老总”

沿着相邸水库,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山路,看到前面山坡上有依稀闪烁的灯光,村民告诉我们,那光就是从岳河联小发出来的。走进学校,透过窗户,看到一个稍有驼背的老头,趴在桌子上,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笔,眼睛和笔随着放大镜有节奏的移动着。没错,他就是我们要找的“杨老总”。“杨老总”的真实名字叫杨久迎。

大山深处守护校园30年

30个春夏秋冬,杨久迎一直扮演着多重角色。5点准时起床,为家人做好饭,料理好鸡鸭猪狗,便迫不及待地往学校里赶。学校大门钥匙已是他几十年“形影不离”的老朋友。他早早地打开大门,先把校园和办公室的卫生打扫一遍,为全校的师生烧好热水,然后再拿上备课本、教科书,带上批改好的作业开始这一天“真正”的工作。下午放学后,空荡荡的学校就只剩下他在挨个查看教室、办公室的门窗是否关好,再围着校园巡视一周,才安心锁上大门。

30个春夏秋冬,他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好多学生的名字他早已不记得,但是学生们却永远记得他,记得他为自己看病拿药,记得他为自己垫付学费,记得他为自己温习功课,记得他为自己照亮求学之路…

现在在镇上工作的董玉根是杨久迎最早的学生,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在他拿着书包准备辍学回家的时候,工资仅有25元的杨久迎,给他交上了14元的学费。董玉根参加工作后,依然记得老师的恩情,拿着钱要还给他,但他笑着拒绝了。

前两天,岳河联小毕业的杨宁,刚刚接到上海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第一个就想到给杨久迎报喜:“杨老师,我又考上研究生了!”杨宁的父母思想很陈旧,觉得女孩子上学没用,几次三番把她锁在家里,不让她上学。为这事,杨久迎踏破了他们家的门槛。杨宁的爸爸激动得说道:“俺家的丫头,差点毁在我的手里啊,她能有这么好的前程,全是杨老师的功劳。”

早已升入高中的邬瑶,家里也是特别的贫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好几次面临辍学的困境。小学6年的学费都是杨久迎给她垫付的。邬瑶告诉我们:“今年我就要考大学了,我打算报考北京师范大学,我也想当一名老师,去帮助更多的孩子。”

不管是村民还是同事,一提起杨久迎,都充满了敬佩之意:“把孩子交给他,我们实在是太放心了。”“他的教学成绩在镇上一直就是前一两名,那些小青年都比不了他。”“老杨,有好几次机会能去镇上的中心小学、初中任教,但他都拒绝了。”“我们这个地方太偏僻,条件也差,之前分配来好多大学生,一看条件这么差,直接就走了,而老杨却在这坚守了30年,不容易啊!”临沂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于美江科长去岳河联小指导检查工作时,看着这贫困的库区,低叹到:“也难怪很多大学生不想来,确实是太艰苦了,你在这能坚持30年,很难让人想象。”

“我留在库区,为的是你们能走出去!”

岳河联小的教师很少,杨久迎需要执教好几门课程,加上他又是学校教导主任,平时的工作量就特别大。每天晚上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在学校加班,要么在家里加班。在接近三十年的学校考勤表上,很难看到杨久迎有一次事假,即使是有特殊情况,他也不愿耽误孩子们的功课。

2014年年初,孩子们快要期末考试的时候,妻子突发脑血栓,不能走路,需要住院治疗。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他把在北京上研究生的儿子叫回家照顾妻子,而自己则每天早晚往返于医院和学校。二十多里路,两端都是他的牵挂,这种生活持续了半个多月的时间。一提起这件事,岳河联小的卢晓华校长就很内疚:“那段时间,他总是早上匆匆忙忙地来学校开门,然后就出去了,快要上课了,再匆匆地赶回来,下午走得也很急。问他有什么事吗,他总说没事,是我太粗心了,我应该早意识到的。”在那次期末考试中,他的班取得了全镇第一的好成绩。

从教30年来,杨久迎每年都能获得“综合考评一等奖”,获得过四次县级教学成绩奖、一次市级教学成绩奖。2011年全国教育质量检测时,岳河联小为检测点,杨久迎的班级正好被抽到。许多人都为他们捏着一把汗。他全班级30名学生以整洁的书写、规范的答卷赢得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对待学生,杨久迎时而像温柔的母亲,对他们嘘寒问暖;时而又像严厉的父亲,对他们谆谆教导。孩子们都很敬重他:“杨老师希望我们班每一个人都能有出息,我们班的成绩一直都很好,我们都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我留在库区,为的是你们能走出去,我在这等着你们衣锦还乡!”杨久迎像一颗参天大树,不论刮风下雨,毅然伫立在这里,守护着一群群的小雏鹰,等待着他们展翅翱翔的那一天。

假如生活再给我30年的光明

2013年5月的一天,杨久迎正在给孩子们上课,突然视力模糊,无法看清书本上的字。他没有声张,坚持上课,直到周末才去县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显示,杨久迎左眼视力仅为0.2,右眼视力仅为0.16,是劳累过度导致的视网膜充血,属于严重的眼睛疾病。医生问他:“你是干什么工作的?怎么会把眼睛累上这样?”他答到:“教师!赶紧给我配副眼镜吧,家里还一群孩子等着我上课呢,这样连课本都看不到,太难受了。”可是,医生告诉他不能配眼镜,眼疾已经很严重了,需要到大城市进行手术治疗。

“做手术需要浪费很长的时间,我哪有时间去?。”杨久迎驳回了妻子让他请假去手术的建议。

他买了个放大镜回去继续上课。同事们问他检查结果怎样,他只是微微一笑:“没事,医生说休息一下就好了。” 上课时,杨守迎先让学生来读题,然后再给他们详细解答。在办公室备课、批改作业时,他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笔,一行行地往下挪,一行行地往下写。同事们都开玩笑地说:“杨老师,你是在研究战略战术的吗?准备进攻哪里啊?”大家越看他越像电视里面那些指挥战斗的司令员,所以就叫他“杨老总”。

镇领导听说他带着放大镜坚持工作,便亲自去岳河联小劝他回家养病作手术,他坚决不从:“我还看得见,我还没老呢,我打算着怎么也得再干30年!”2013年9月,杨久迎被评为“莒南县十佳乡村教师”。

走进教室,班里充满了浓浓的书香。看着杨久迎不要命的工作着,孩子们似乎也被感化了,都更懂事了。教师节的时候,大伙还凑钱为“杨老总”买了一件礼物——放大镜。

初夏,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一地的回忆。又一个6年过去了,孩子们即将离开学校。“杨老总”趴在桌子上,依旧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拿着笔,时而奋笔疾书,时而陷入沉思,他正在为每位学生写毕业赠言:“到了新的学校要继续好好学习,不懂的问题多问老师,争取以后能去更多、更高的学府深造。”“你已经渐渐懂得学习了,我为你感到高兴,去了新的学校,要继续努力,老师希望你能飞得更高、更远!”……

上一条:《临沂日报》“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六) 下一条:《临沂日报》“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八)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