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亮:一个人的学校,一个人的坚守
曾庆亮,平邑县临涧镇黄天小学的一名普通乡村教师。1954年11月出生,1974年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教师,1976年6月因工作需要,领导安排他到地处偏僻、山高路远的简易小学--黄天小学任教。直到现在面临退休,但他依然在坚守,坚守着大山深处只有一个老教师和十个孩子的学校。这一坚守,就是近40载岁月。坚守着学校、坚守着一批又一批可爱的学生、坚守着曾老师的理想和信念!
坚守信念和热爱的教育
教师要做到爱岗敬业首先就应该热爱教育,热爱学校,树立坚定的事业心。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孕育着伟大,凭借着对事业的坚定信心,就可以创造出无数个奇迹—这是曾老师一直坚守在心底的信念。
黄天小学位于临涧镇东面,地处多座高山的怀抱之中,没有宽阔的柏油路,有的只是一条曲折陡峭的山路,夏季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了冬季,下雪了,结冰了,道路封了,十天半月的不能下山出门。学校就是几间房子,十多张桌子,还有掉腿坏掉但还要坚持用的凳子,但就是在这种艰苦条件下,他毅然决定加入到他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去。因为他喜欢和孩子在一起,是孩子们那渴求知识的眼神,使曾老师在内心深处坚定了当初的选择:他的信念、他的理想就在学校,就是和孩子们在一起,一起学习、一起快乐的成长。
那时的学校条件简陋、老师的生活艰苦,很少有愿意做老师的,都想做别的行业。其实曾老师也有很多机会可以放弃,1978年,黄天村村委支部书记赵庆合多次到教育组的毛书记处请求、协调,想将他调任到村委任村任会计职务,赵庆和书记多次找他做工作,教育组的领导也告诉他说为了他以后的发展,可以忍痛割爱,同意曾老师回村服务,但他却谢绝了:不为别的,只为了孩子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只为孩子们那真挚的挽留,哀求;只为他那坚定的信念!
1984年第一届村民委员会选举时,村委书记赵庆合以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的孙组长又找他谈话,说村里正缺一个负责人有能力的村主任,大家都推荐了他,于是两位领导要他去竞选村民委员会主任。显然,村主任能带领大家做出很多事实来,但权衡再三,他又一次选择了拒绝。他还是毅然决定投身于他一直热爱的教育事业,因为他一直都在牵挂的是孩子们。
坚守师德---爱岗敬业、关爱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曾老师深深的知道,教师是学生的楷模,是学生的榜样,它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从参教的第一天起,他就选择了开心快乐的面对教师这一光荣称号,开心地面对身边的每一个孩子们,选择了深爱他的职业,深爱他的学生,选择了在这一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1995年2月,他的妻子不幸摔伤踝骨,导致严重骨折,他每天往返学校近四十里的路程,边照顾妻子边上课,没请过一天假,没迟到早退过一次。当时妻子也是有抱怨的,说他不关心她,领导也知道曾老师的情况,允许他可以上半天班,在家照顾妻子半天。但曾老师知道,当时学校的师资非常紧张,没有多余的老师可以代课,他不忍心也不能让孩子们把课落下了。因为他明白:既然做了一名授业解惑的老师,就不能耽误孩子,耽误了孩子一时,也许就会耽误他们的一生。
在他的班级中有一个孩子叫吴大江,当时的家庭非常困难,他父亲常年有病,不能下地干活,母亲也撇下孩子,离婚远走。每当交学费的时候,经常是拖了又拖,交不起学费,曾老师了解这种情况后,从他本来不多的工资中,拿出钱来先帮助学生交上学费,先让孩子上课、学习,别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还记得在几年前,五年级学生孙思君辍学在家,他和任课教师亲自到其家中访问,了解情况,最终说服了孩子家长、又给孩子做了思想工作,让孩子放下负担,让他重新返校学习。后来,孙思君考上了白彦重点中学。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曾老师认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应该像一团火,去温暖每个学生的心;应该像一把万能的钥匙,能开启每颗封闭的心,应该像母亲那样,给她周围的学生以深深的关心和爱护。学生们只有觉得我们又像老师又不像老师,像自己心目中最崇拜的人、最可亲的人的时候,他们才能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学好功课、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坚守孩子----关注后进与留守
后进生的定义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个人认为后进生是指那些智力和生理并无缺陷,但思想品德、学业成绩、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后进生,为班级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怎样才能让这些后进生有所转化,这是几乎所有的班主任都在研究的问题,因此教育转化后进生成为了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关系到后进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后进生不仅学业成绩差,而且在心理品质上也存在不少问题。由于长期失败的经历,强烈的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因此,稍有“变形”的心态促使他们与老师、同学处于对立状态,这种状态严重影响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严重阻碍着班级优良班风、学风的创设。 所以,重视对“后进生现象”的研究,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他曾见到很多学生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无暇照料孩子,于是很多将子女交给长辈教育。这就形成了较有特色的“隔代教育”问题。在黄天小学里,这种隔代教育的学生占了总数的50%,这类学生在能力、学习、心理方面存在较为特殊的一面。是一群特殊的后进生群体。例如,有个学生叫曾欣睿,他是一名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不但语文、数学成绩均很差,而且很调皮,和同学打架、制造混乱等等,到处都是他的身影,是个很难管理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曾老师从不言放弃,为让他尽可能地多学到知识,曾想尽各种办法对他辅导。不论是从学校里上课时我特别关注他的一举一动,是不是思考问题、是不是在认真听讲,下课后我关注他如何和同学们相处的,只要是他做的对的地方我就当众表扬他、鼓励他,同学们对他的看法也改变了,放学后我一有空就跑到他家去给他辅导家庭作业……结果,他后来的语文成绩达到了中上等水平,数学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现今社会,家长外出务工比例越来越高,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又成为学校和老师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曾老师为了让孩子们的身心能健康快乐的发展,他一直在坚持利用周末的休息时间进行家访,走进留守儿童的家庭、走进孩子们内心深处,了解孩子们真正的想法和困惑,在生活上给予帮助、通过和孩子们谈心、聊天,从思想上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坚守最后一班岗----带病坚持工作
自2013年1月开始,学校的另一位老师退休了,自此,他一人坚守在黄天小学上课,兼任所有科目至今,他和十多个孩子共同学习、一起成长,继续演绎着一所学校、一个老师和十个孩子的故事。虽然很吃力,但他如饥似渴地努力学习着所有科目的知识,为的是能更好的教好学生。
2009年6月,曾老师查出自己得了糖尿病,血糖为19.9,他在中医院住了20多天的院,医生想让他坚持再住一段时间,可他考虑到学校里还有十多个孩子在等着他呢,再也不能耽误孩子们的课了。曾老师毅然办了出院,一边吃药一边坚持去学校上课,五年来,这糖尿病一直伴随着他,对孩子们、对教育的热爱,让他一次又一次的战胜病魔。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只有做到了“忠诚”,才会有事业上的敬业精神,静下心来去教书育人,做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曾老师用生命诠释着对教育的热爱,在大山深处谱写着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