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时空>>正文

《沂蒙晚报》第六届寻找“最美教师”系列报道(十四)

发布日期:2016年08月26日  浏览次数:

“学生的超级保姆”刘爱娟:

一堂课学生感到才过十分钟

教学上,她守正出新,学生们听课总是意犹未尽;生活上,她是学生的“超级保姆”——— 她就是临沂四中物理老师刘爱娟。2002年走上三尺讲台至今,一晃十余年,领导的肯定、家长的寄托、学生的依恋,让她更加坚持当初的“信守承诺、默默奉献”,把青春与热血尽数抛撒给教育事业。

“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作为一名班主任,刘爱娟说她有一群孩子,每一天心总是和学生贴得那么近,生活尽管忙碌,却充实有动力。

讲课方式新颖学生意犹未尽

“刘老师教学特色鲜明。”说起临沂四中物理教师刘爱娟,知道她的人总会说起她独有特色的教学方法。虽说正值暑假,但18日记者联系到刘爱娟时,她也没闲着,正在家中研究今年物理高考试题,“都说一孕傻三年,得时刻学习,要不然真傻了。”刘爱娟开玩笑地说。

刘爱娟是名理科生,任教后,多年担任物理教学工作。怎样才能把艰涩难懂的物理让学生理解接受?这成了摆在刘爱娟面前的问题。“建立物理模型,把问题化繁为简。”经过研究和学习,刘爱娟总结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她经常一题多变,灵活创造出不同的情景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设物理各模块不同的物理模型,引导学生对应出不同的解决方法,把学科思想方法渗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我还跟物理组的老师一起独创‘先主尺,再标尺,格数乘以精确度,游标卡尺不估读’等物理口诀,加强学生对易错点的记忆。”由于刘爱娟的教学方法得当,教学形式新颖,让枯燥的课堂富有了灵气,学生们都爱上她的课。“一节课40分钟,感觉时间好像只过了10分钟。”刘爱娟学生一句简单直接的话语,道出了他们对刘爱娟物理课堂的喜爱。

让学生爱上学习,首先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采访中刘爱娟坦言,上一节课40分钟,仅备课得用三四节课的时间,“身为老师,知识量要让学生信服。”刘爱娟说,学生在进步,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因材施教 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

这个暑假,刘爱娟除了研究分析物理试题,还经常接到学生和家长们的电话。“我们班级贫困生比较多,开学在即,不少学生咨询申请减免学杂费等问题。”刘爱娟说,虽然自己即将临产,但能帮这些孩子们解决困难,还是要亲力亲为才放心。“担任班主任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刘爱娟告诉记者,每次给过生日的学生送上小礼物,用一点一滴引导学生心灵的成长和爱的传递,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其实当班主任是个细活路,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学习,卫生、德育等很琐细的事情都得想到。我就跟学生们说自己是他们的超级保姆。”刘爱娟笑着说。班级中学生有头疼脑热她及时送往医院,为学生付钱、端水送药;哪个学生没有了生活费帮忙交上,决不让自己的学生饿肚子。

刘爱娟认为,身为班主任要注重学生的因材施教,尤其在德育工作上要形象生动并形成系列化。为此,她建立了学生、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把“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创造”作为培养人的目标。她还设计了一系列主题班会,期间学生们畅所欲言,观点鲜明,就是通过这些主题班会、师生对话、开家长会、社会调查采访、演讲赛、辩论赛等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的学生素质。“教育就是用爱与智慧去帮助每个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创造自己的价值,体味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快乐与幸福。”刘爱娟如是说。

亲情和学生兼顾 每天往返80里路照顾父亲

踏上三尺讲台十余年,刘爱娟每天都以饱满的热情和虔诚的心对待自己心爱的教育事业。“一路走来,难免有困难和悲欢,但对工作的热情不能消减。”刘爱娟说。

谈及自己的生活,让刘爱娟始终难以忘怀的是老父亲的离世。2014年春天,刘爱娟的父亲被查出癌细胞已扩散到胆和胰腺,没办法切除,必须做胃幽门改道手术。“当时听了医生的这番话觉得天都塌了。平时每周都要回老家陪伴父亲,在他病危之际我不能不在他身边。”于是,刘爱娟每天下午放学后匆匆赶到老家陪父亲,晚上8点多再匆匆赶到学校陪学生上第3节晚自习。每天,往返老家近 80里的路程,就这样,刘爱娟坚持了105天,没请一天假。

那段时间,同事们都看到了玩命奔跑的她。“一边是病危的老父亲,一边是面临高考的学生,我哪边都不能放弃。”刘爱娟没有因此耽误学生一节课,不仅如此,为了给学生加油,中午本该休息的时间,她也坐在教室陪着学生。

处理完父亲丧事后,刘爱娟当天又拖着疲惫的身体来到教室,用嘶哑的声音把耽误的两节课补上。刘爱娟深知,在高考冲刺阶段,学生需要她的知识传授和精神支持。就是这份遇到任何困难都坚守的工作态度,学生的学习状态未受丝毫影响,在2014年高考中,她所带的学生发挥特别好,考出了理想的成绩。

“感觉您就是位女强人。”记者说。“我从未觉得。这种坚守和执着源于我对学生的爱和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我始终认为心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刘爱娟坚定地说,三尺讲台是她的梦想,教学岗位是她人生路上永远坚守的驿站,她爱她的教学岗位,因为在这里她可以一路激情,一路奉献。

上一条:《沂蒙晚报》第六届寻找“最美教师”系列报道(十五) 下一条:《临沂日报》第六届寻找“最美教师”系列报道(十三)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