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时空>>正文

《临沂日报》第六届寻找“最美教师”系列报道(二十)

发布日期:2016年09月05日  浏览次数:

扎根乡村学校38年坚守“真善美”

王玉廷,临沭县小学教师。自1978年任教以来,王玉廷一直工作在教育的最前线。38个年头,无怨无悔扎根乡村小学,坚守教师的“真善美”,传播知识,培育人才。先后多次被镇政府授予“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并于1989年获得国家级艺术辅导奖,2012年获得临沭县“师德标兵”称号。

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学校的生命线,更是教师的生命线。1988年,王玉廷接了一个三年级班,当时这个班的班平均成绩只有60几分,比另外几个兄弟班级少近20分。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他在备课、上课和辅导上下足了苦功夫。每一篇教案初备后,他都请老教师给予指导,反复推敲后才形成讲课教案。他在班里开展了“一帮一”活动,每名优生都要选一名后进生进行帮扶,促进后进生学习上的转化。放假的时候,他骑着自行车去给班里的五个后进生辅导功课,每天五个学生的家都要跑一遍。一学期下来,该班的后进生成绩普遍都有所提高,与其他班级的差距也逐渐缩小。更让人欣喜的是该班的吕思云同学在他细心的指导下获得了小学生省级征文比赛一等奖,他也因此于1989年12月获得了国家级艺术辅导奖。

在学校,在同事眼中,他可能是位模范老师,可在家里,在家人眼中,绝对称不上是一个称职的父亲、一个称职的丈夫。1984年,由于成绩优异,被学校安排担任教学任务最繁重的毕业班的班主任,同时还要照顾只有6个月大的女儿。王玉廷当时就萌生了想放弃班主任工作的念头。但每每来到教室,看到学生们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他的心就软了下来。由于学校离家10多里地,为了不耽误给孩子们上课,天还未放亮,他就把熟睡中女儿锁在自制的木笼小车中,然后摸黑来到学校。回到家时,女儿早已趴在小车上睡着了,王玉廷总是忍不住内心的酸楚。但功夫不负苦心人。次年,在小升初的统考中,他所带的班级取得了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1986年,妻子出车祸,最后一个赶到的却是他。妻子强忍着疼痛,反倒安慰起他来:“孩他爸,我没事了,你赶快回去吧,可别耽误了给孩子们建学籍档案。”时任档案管理员的王玉廷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由于他和同事们的日夜核对统计,学校学籍管理从未出现过一例差错。

王玉廷经常像父母一样关心学生。 2008年,他担任了只有8名任课教师的村小校长。在这个小村庄里,孩子的爸爸妈妈多数在外打工,王玉廷提出要关爱“留守儿童”。经过商讨,决定每个班的班主任都为每一位留守儿童建立一个爱的档案,搭建一个爱的“小家”。刘建宇是王玉廷所带班级里三年级时转入的男孩,上课纪律松懈,课下性格怪僻,与同学极不和群。经过家访得知,这个孩子刚入学不久父母就外出打工了,一年也回不了几天,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了解到这种情况,王玉廷总是刻意去关照这个孩子,向其他同学讲他如何聪明能干、如何懂事孝顺。在工作之余尽量抽出时间给他补习功课,并经常送他一些合适的衣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刘建宇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朗,和同学相处的也越来越好。刘建宇的爸爸充满感激,逢人必讲:“把孩子交给王老师,我们当家长的放一百个心!”执着的追求,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2年,王玉廷被临沭县教体局授予“师德标兵”称号。

王玉廷认为,“最美教师”美的不仅仅是外表,更重要的是美的是内心。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上一条:《人民教育》报道临沂德育改革的经验做法 下一条:《临沂日报》第六届寻找“最美教师”系列报道(十九)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