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指出,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孩子终身学习和幸福生活的奠基阶段。今年5月20日至6月20日是第十四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宣传主题为“学前有法、善育有规”。为深入贯彻落实法律要求,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法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宣传月期间,市教育局特开辟专栏,发布全市各级各类有资质幼儿园的“白名单”,包括园所名称、园所性质、园所类别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针对广大幼儿家长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每天发布学前教育政策“每日一答”;开展省级示范园、省级一类园等优质园展示,包括园所基本情况、教师配备情况、食堂食品情况、安全情况、活动开展情况等内容。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让我们园家社共同携手,坚持“给予学前儿童特殊、优先保护”的要求,促进各级各类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提升保教质量,推动全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1.幼儿园是怎么推进幼小衔接的?
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大班的目标任务,而应该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贯穿幼儿三年的学习与生活。幼儿园要通过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帮助幼儿在生活自理、自主管理、行为习惯、社交能力、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任务意识等方面逐步具备适应小学生活的能力。家园校三方应当从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小学入学适应教育、幼小联合教研、家园校共育等方面共同行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特别是大班下学期,要设置为入学准备期,优化一日活动安排,帮助孩子做好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个方面的入学准备,建立起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期待和向往,而不是强化拼音、识字、算术的学习。
2.幼儿园为什么不能“小学化”教学?
幼儿园“小学化”是指幼儿园使用小学化教育方式、教授小学教育内容、布置小学教育内容的作业或者组织与小学教育内容有关的考试、测验的。这种做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具有多方面的危害。
一是违背成长规律。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幼儿的认知发展遵循阶段性规律,过早教授小学知识(如拼音、算术、识字)超出其理解能力,导致机械记忆而非理解性学习,抑制独立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
二是引发厌学情绪。超龄学习任务会挤占幼儿游戏时间,并导致幼儿频繁经历挫败感,形成“无能感”和自卑情结,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对世界的好奇心,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可能引发焦虑、厌学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人格健全发展。“小学化”教育后的幼儿进入小学后,因提前学习过相关内容,容易丧失兴趣,形成上课分心、死记硬背等不良习惯,甚至出现“三年级滑坡”现象,使早期优势消失、成绩下滑。
三是影响身体健康。幼儿神经系统和肌肉骨骼尚未成熟,强制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或保持坐姿易导致大脑疲劳、近视、驼背等身体发育问题。
四是忽视全面发展。“小学化”教育对知识和技能过度强化,对习惯培养、自理能力、社交技能等关键素养有所忽视,不利于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导致幼儿发展不均衡。
五是助长教育内卷。“赢在起跑线”的竞争心理促使家长选择“小学化”幼儿园,甚至转向校外培训机构,这种盲目抢跑会加剧社会教育焦虑,形成恶性循环,破坏教育生态。
六是干扰后续教学。提前学习小学内容导致一年级学生水平差异悬殊,教师难以平衡教学进度,课堂秩序混乱。部分学生因重复学习丧失兴趣,另一部分则因基础不足陷入困境。
七是违背政策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89年),教育部《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年)、《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2021年)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2018年)等文件都明确规定: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幼儿园阶段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重点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社交能力及认知启蒙,不得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
幼儿园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供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环境和活动,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合理安排一日生活,让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快乐成长、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