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县卞桥镇十八村完小校长张文春:
两次过劳晕倒在学校 拔掉针头又回到岗位
献身农村教育36载,他以校为家,三次过度劳累晕倒,其中两次是在学校。在住院的时候,他放心不下学校的事情,不顾医生的劝阻,拔掉针头又回到了岗位上。他甘为人梯,用自己坚实的臂膀将一位位学生送出大山。他的学生有的上了大学,有的当了医生,有的做了企业家。岁月消逝了他的青春,他却无怨无悔。他就是平邑县卞桥镇十八村小学校长张文春。
全能校长让三所学校换新颜
7月21日,学校已经放了暑假,但是张文春已经早早地来到了学校,浇花、打扫卫生、整理教具,对于张文春来说,他已经将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一天不来学校,就觉得不得劲。”张文春告诉记者。
高中毕业,张文春就成了一名人民教师,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93年,33岁的张文春就被任命为卞桥镇西石井学区校长,成为镇上最年轻的校长。虽然学校离家不远,只有10里路,他却和教师们一起,吃住在学校,一周只回家1次。白天上课,晚上备课、批改作业,家访,去学区内的其他村小检查工作,由于工作勤奋,兢兢业业,大胆创新工作,各项工作都走在了前头。
由于西石井学校校舍都是六十年代的老房子,年年修,年年破,加之入校学生较多,校舍严重不足。1997年的时候,学校驻地村庄整体搬迁,学校也必须整体搬迁。学校搬迁资金怎么办?这个难题压到了张文春的头上。由于学校是四村联办,协调四村工作难度很大,不分白天和夜晚,也不分周末还是假期,张文春到各村跑不下100次,组织四村协调会不下30多次,每天着急的张文春都像陀螺似的飞转,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四个村庄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张文春争取到建校资金50多万元,在经济还不发达的九十年代,争取到50万元,不亚于天文数字。
搬迁资金解决了之后,张文春又遇到了难题。那个年代,农村学校建设没有专门部门过问,选址、规划、设计、预算、施工,都得靠张文春一个人牵头。西石井学校整体搬迁耗时两年,张文春没有过过一个星期天,两个寒暑假没有休息过一天,经常工作到深夜。
今年已经80岁的刘宝元,退休前是西石井学校的校工,提起那段日子,刘宝元印象非常深刻。“校舍搬迁改造的时候,张校长每天晚上11点多还不睡,白天夜里都在忙,什么活都干。脸也晒的黝黑,家长见到他还以为是民工呢。”刘宝元告诉记者。
1998年,一座崭新的学校建成了,张文春却像老了十岁。为了美化校园,他又把家里建房的石料运到学校建花池。1999年西石井学校被评为花园式学校,平邑县学校管理工作现场会在西石井学校召开,张文春在会上做了典型经验介绍。
2000年、2007年,张文春又被先后调到了卞桥镇邱上学区、十八村完小,经过几年的努力张文春又将这两所学校进行了改造提升。“有了好的硬件,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才能让学生们学得更好。”张文春说。
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却吃百家饭长大
学生永远是张文春的牵挂。在西石井学区时,张文春有一名学生名叫李学爱,年幼父亲病世,母亲重病缠身,没有爷爷奶奶,也没有叔叔大伯等亲人,家庭的重担落在了年仅10岁的李学爱的肩上,这个孩子从此成了张文春的牵挂。
张文春免去了她一切学杂费,资助她学习用品,经常鼓励她要坚强,去她家里帮助做些事情,在张校长照顾下,李学爱没有消沉,没有被生活压垮,反而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还被评为临沂市优秀少先队员。
1997年夏天,多日的强降水让山里的水位急剧上升。西石井学校由于处在低洼地带,学校内进水达到半米深,学校门前有条水深一米多的水沟,挡住了学生回家的路,学生无法回家。张文春和老师们分头护送学生回家,让学生排上队,手牵着手,跟随老师绕道回家,直到把每一位学生安全送回家,他才放了心。
在十八村完小时,有一名四年级女学生体育课上突发疾病晕倒,口吐白沫,人事不省。张文春立即派人联系家人,及时送往医院。了解到这名学生家庭十分困难后,张文春又带头组织全体老师、学生为其捐款3000多元,家长接过捐款时,感动的流下了泪水。由于救治及时,这名学生很快痊愈。象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三十多年来,对于每一位学生,张文春都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对于自己的儿子张文春却心有愧疚。“二十多年,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很短,年轻的时候忙着学校的建设,没空陪孩子。现在稍微有点空闲了,孩子却开始工作离家生活了。”张文春说。
在西石井学校搬迁的时候,张文春的儿子才6岁,由于家里农忙,妻子张连霞照顾着家里的三亩责任田,将儿子送到学校让张文春看管。“本来想着他工作清闲点,能帮着看看儿子,没想到他比我还忙,让儿子自己去食堂吃饭,有时候去县里开会回来晚了,或者是好几天不回来,就在儿子在其他老师家里住下,好几次,儿子都伤心的大哭。想一想,那时候孩子多可怜啊。想着不种地了,可是那时候他工资也不高,还得指望着地里产点粮食。”张连霞哭着对记者说。
过度疲劳,三年间晕倒三次
时光进入2014年,平邑县开始进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十八村完小学校校舍不足需要新建,旧校舍也需要改造,运动场不达标需要扩建,内部配置到达不到标准需要购置,这些问题又摆在了张文春的面前。
随着验收的日期日益临近,一切问题的解决都进入了倒计时。这时,最忙的就是文春,他联系施工,拆除旧校舍,协助建设施工方勘测地基,打基础、进料、砌垒、被覆、水电安装等,整个施工过程张文春亲自监理,不放过一个细节。
为了节省资金,房子建成后,张文春亲自开着自家的农用三轮车,带领老师们自己动手,清理建筑垃圾2600多方,整天弄得灰头土脸的。从2014年到2016年,三年间,十八村完小建成了62间教室,圆满完成了校舍改造任务。
另外,由于运动场外扩需要征地5500多平方米,被征土地所属2个村队、20多家承包农户,种植着树木。协商,补偿等等都是个大难题。张文春不分白天还是晚上,跑村队,入农户,不厌其烦的做工作,终于说服了村队领导。感动了承包农户,最终达成了补偿、征地协议,在省里验收前完成了征地扩建运动场的任务。
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张文春整天操劳着,像个陀螺不停的旋转着,由于心力交瘁,积劳成疾,终于有一天倒下了。2015年6月的一天,几个月没有休息的张文春,正在趁着中午学生老师都回家吃饭的间隙,查看施工工地。突然他感觉到天旋地转,一下子坐到了地上,开始呕吐起来,过了一会症状还是没有好转,张文春晕了过去。幸亏被饭后早返回学校的学生发现,张文春才被120送到了医院。
镇上的医生看到张文春病情过重,他又被送到了县医院,在平邑县医院里,他一连3天昏迷不醒。经过医生诊断,积劳成疾,心力衰竭。住院20多天,张文春就急了,他告诉医生,学校里还有一堆事等着处理。医生不同意他出院,他就自己拔掉针头,带了一周的针剂回到了家。
医生一再嘱咐要多休息,可是他回家后不久又回到了学校,家人劝不住,他说学校正是施工最繁忙的时候,离不开他。三个月之后,张文春又在家里晕倒了,由于病情较轻,张文春没有住院,打了几天针又开始忙碌起来。仅仅过了一年,张文春又晕倒了。
妻子责备他说:家是你的饭店,学校是你的家,你啊,就不能歇歇吗?“歇歇可以,但是学校那边的多事情,总得有人干。”张文春告诉妻子。
今年已经56岁的张文春,仍然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他的力量。“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张文春的人生格言,他甘做园丁,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他甘当人梯,去托起明天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