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花: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温暖
“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深深地影响着陈立花,13年来,陈立花教书育人,甘为人梯,用希望点燃学生,用快乐开朗感染学生;她和学生打成一片,赢得学生的爱戴;她心系单亲学生、留守孩子,用行动寄真情;她因材施教,走进学生心灵,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她提倡“生活教育”和家校活动,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师生间没距离,孩子们大胆地称她为“姐”
在临沂第三十三中学有一位被学生们“大胆”称为姐姐的老师陈立花。而陈立花就是用这种对待弟弟妹妹的态度,“惯”着自己的学生们,走进他们的心中,用鼓励和关爱让一个个“迷途”的学生走了回来,和全班所有人一起,接连创下一个个骄人的成绩。
正是陈立花这种弯下腰的姿态,让她融入了学生,赢得了学生的心。在陈立花的课堂上你可能老远就听见笑声、争论声乃至歌声,当你走近可能更会发现,学生并不需要规规矩矩地坐着,有的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有的离开自己座位到了另一个地方和同学讨论问题,但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专注地把自己融入到了课堂之中。“我们高高兴兴玩着就能学会东西。”这是学生们对于陈立花课堂的评价。的确,“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们真心地喜欢陈立花老师,也就更会接受陈老师的课堂。
推崇生活教育,让每个孩子得到认可
初中的学生已经开始进入青春期,叛逆、自我。崇尚生活教育理念的陈立花注重从生活小事入手,善于发现里面的育人因素,给学生以教育,让学生从中学到生活的智慧。“问题少年”小曾是陈立花上一届的一个学生,不仅经常打架而且对待学习也不认真。在一次陈立花和其父母沟通的时候,得知小曾非常孝敬爷爷,端茶倒水,洗衣喂饭都毫无怨言。于是,陈立花就小曾同学孝敬爷爷的事例在班内掀起了感恩教育———“我给爸爸洗次脚”活动。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家长赞誉学生支持,“问题少年”小曾不仅因此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自己更是改掉了其他一些不好的习惯。“服务于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有用的教育。”陈立花的这一理念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和推广,校本教材《五场一通道》更是由陈立花根据自己的积累和研究带头编写,并很快用于全校教学使用。“这本书主要就是利用学生校园生活学习环境,把校区分成‘心智培育场’、‘阳光运动场’、‘劳技实践场’、‘休闲娱乐场’、‘生活餐饮场’、‘形象展示通道’,对学生进行行为文明及习惯养成教育。”陈立花介绍。
关心留守儿童,把自己当作他们的妈妈
如今,在陈立花老师办公桌抽屉中,一直为全班的学生准备着针线、创可贴、消毒水、感冒药等生活用品,“其实这些东西用的最多的就是班里的留守儿童们。”陈立花说。
三十三中驻地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街道是个劳务输出地,学校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家长都在外地打工,常年与孩子们见不到面。“那是我遇到第一个让我非常吃惊的留守儿童。”陈立花说,几年前,他班里来了一个叫做李鑫(化名)的学生,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大打出手,而且冷漠的眼神与他的年龄十分不符。
通过家访,陈立花了解到李鑫家庭的变故,父母相继离开,就连养育他的爷爷奶奶都经常嫌弃他。找到问题的关键,陈立花一边做他爷爷奶奶的工作,一边更加细致地关心李鑫,安排同学帮助他学习,亲自给他缝补衣服、接回家过节,慢慢地李鑫在陈立花这里找到了久违的母爱,也感受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在李鑫13岁生日那天,全班同学为李鑫齐唱生日歌,李鑫也在那一刻吃上了他13年来第一个生日蛋糕。事后李鑫告诉陈立花,他当时许下的愿望就是“如果陈老师是他的妈妈该多好!”学期末,李鑫拿到了学校颁发的“进步奖”,陈立花更是为他的改变而感到骄傲。
家校合作,让孩子们走出去
陈立花始终认为,家校合作才是学生全面提高的关键。“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大家所认可,因此我对每个学生也是鼓励多于批评。”陈立花说,除了学习和成绩,她与家长交流最多的就是孩子在学校的一些好的变化,“我希望家长和我一起鼓励孩子,让孩子认识到他们的努力没有被遗忘。”
2012年9月,临沂市动植物园落户朝阳街道,三十三中也借助这个有利平台,相继开展了“金秋采风”、“走进大自然”等亲子参与活动。同时依托这些活动,又由陈立花带头编写另一本校本教材《走进大自然》。“这本教材虽然叫做《走进大自然》,但更多的还是提倡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一些社会活动。”陈立花介绍,其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综合素质提升训练和家校活动都需要家长参与进来,和学校一起帮助孩子们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