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时空>>正文

《沂蒙晚报》“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六)

发布日期:2013年08月27日  浏览次数:

黄土高坡”用爱抒写“教师梦”

平邑白彦镇地处沂蒙山区西南边缘,从镇中心朝西南方向沿着山路走十公里,有个地方叫黄坡,白彦镇中学就坐落在这里。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有的人戏称黄坡是平邑的“黄土高坡”。1994年,21岁的小伙刘德海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偏远的“黄土高坡”,他没有自怨自艾,毅然选择扎根偏远的山区,用爱育人,坚守 19年。如今,刘德海依然在“黄土高坡”默默奉献,他说,教好学生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师范毕业,他选择了“黄土坡”

19日,记者来到白彦镇中学,刘德海老师热情地把记者领进家中。一谈起学生,刘德海打开了“话匣子”。从懵懂的小伙子,到桃李满天下的名师,任教19年,刘德海扎根偏远山区,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

1994年,师范毕业后,刘德海毅然来到平邑县最偏远的山区中学——— 今白彦镇中学任教。白彦镇中学的前身是黄坡乡中学,有的人戏称此处是平邑的“黄土高坡”。

这里经济落后,学校条件很差,学校分给刘德海的是间十几平方米的砖瓦房,冬天漏风,夏天漏雨,但刘德海硬是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扎下了根。

刘德海工作后不久,县教研室领导听了他的一节课,给他提了建议——— 多听听老教师的课。刘德海知道了差距,于是,他每天坚持至少听两节课,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如今,刘德海的课堂深受学生欢迎,他也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县讲课比赛,并屡获佳绩。

视生如子,爱学生是他工作的全部

十几年来,他把每个孩子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对那些家庭贫困学生,他都竭尽全力地给予帮助和支援。

1995年,他发现班上有个学生吃饭的时候只吃地瓜干煎饼就咸菜,买学习用具的钱都没有,经过家访,他得知,该生父亲是盲人,全家人仅靠母亲耕种几亩薄田度日。刘德海为了让这名学生能够安心上学,就为其购买了学习用品和新衣服、新鞋子。这位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

有一次,这名学生带的学费不小心丢了,刘德海就回家拿出自己的钱送到学生手里说:“真巧,我在校园里捡到了一叠钱,你看是不是你丢的。”学生破涕为笑,连忙说谢谢老师,可是这个学生至今还不知道实情。在刘老师的影响下,最终,这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师范大学,毕业后也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1995年4月的一天,刘德海不慎摔倒,右膝盖骨骨折,他强忍剧痛,坚持给学生上完课后才去医院治疗。带伤上课时,得知有个名叫朱先芝的女生辍学了,刘德海拖着伤腿骑自行车走20多公里山路,反复家访近十次,成功说服该女生复学,圆满完成学业。

多年来,在他的努力下,有200多名学生重返校园,有很多学生还考上了大学。十几年来,刘德海的脚步踏遍了学生所在的每一个村庄。

润物无声,他的世界里没有差生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在刘德海身上得到了铁一般的验证。再差的学生、再乱的班级,他都能把顽石凿为玉器。

1994年,学校把一个基础特差的班交给了他,在接手后,刘德海和学生谈心,帮助学生寻找成绩差的原因,树立信心,并义务给同学们辅导,每天要比其他老师多工作两个多小时,同时也牺牲了许许多多的休息日。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德海的努力下,这个差班的班风、学风有了很大的改变,任课教师渐渐地都喜欢在他的班里上课,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步步地赶了上来。

任教19年,刘德海担任过13年的班主任。工作之余,他时常向同事虚心学习班级管理的策略,甚至还站在其他班级的教室后门外,“偷听”兄弟班级的班会……

年轻时,刘德海将学生视作弟弟妹妹,如今,刘德海将学生视作自己的孩子。正是有了这份情怀,他的耕耘收获着一串串硕果。他两次被评为平邑县优秀教师,一次被评为临沂市教学能手,多次获得市县优秀教学奖,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多篇……。面对闪耀的光环,刘德海淡然一笑,他知道,荣誉只是附属品,教好学生,育好人才才是他最高的追求。

扎根山区19载,默默耕耘,无怨无悔,他用坚实的臂膀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刘德海现在还在继续耕耘,看花枝璀璨,赏硕果累累,闻花香千里,献身教育心无悔。

上一条:《沂蒙晚报》“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七) 下一条:《沂蒙晚报》“最美乡村教师”系列报道(五)

关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