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犊崮下“孺子牛”
王秀金在操场上开心地陪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虽然正值暑假期间,但是苍山县下村乡娄山小学校长王秀金却并没有闲着。早上7点多钟,吃过早饭,吃完药,王秀金就出发了,他要去娄山小学附属幼儿园建设工地现场,监督工程的进展。而为了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王秀金已这样奔走了32年。
再难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咱山里娃也要上优质幼儿园”
娄山小学附属幼儿园的建设是王秀金眼下最为关注的事情,因为他不想让山里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加上地处农村,所以整个娄山辖区的学前教育远远落后于其他地方。“都是三四岁的孩子,城里的孩子英语、古诗、唱歌、跳舞啥都会,村里的孩子就会疯跑、玩沙子、玩水……”对于娄山辖区的学前教育现状,家长们很着急,王秀金更着急。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公立的附属幼儿园,必须建,而且要好好建!”
然而,建设附属园,并不是决定一下就能上的事。单说征地,便碰到了极大的麻烦。附属园建设所选的700多平方米山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却牵扯到东西两个村上的七、八家农户,很多农户舍不得出让。为此,王秀金利用课余、周末时间多次前往各农户家中做思想工作。
在征地中,有一户人家全家都在外打工,王秀金决定利用周末的时间自费前往苏州当面找这户人家协商。然而第一次去没能达成协议,于是王秀金又一次自费前往。最终,他不辞劳苦为教育奔走的诚心感动了户主,终于同意出让土地用于附属园的建设。最终凭着一腔热血和一颗大公无私的真心,历时三个月的奔走,王秀金终于说服了所有农户并与他们签订了协议。
现在,娄山小学附属园的校舍已经基本建成,预计到9月,崭新的娄山小学附属园就将正式投入使用。到时候,农村娃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优质幼儿园了。
卖掉自家黄牛建校舍,被村民美称为“黄牛校长”
附属园的建设只是32年来王秀金为山区教育发展奔走的一个缩影,早在2006年他就曾为修建新校将自家养的黄牛卖了,所得全部捐给了学校建设。
2006年9月,王秀金到娄山小学任学区校长。学校32间房屋,经鉴定全部是危房。有的墙体裂缝达十多厘米。“安全第一,我们得为孩子的生命负责,决不能让孩子在危房里学习。”
王秀金和老师们只能带领学生四处寻找上课的地点,晴天在树下上课,风雨天就带学生到附近村民家上课,从未耽误学生一节课。但是如此下去并非长久之计,“为了孩子的教育,新校必须得建”。王秀金开始四处筹措资金。他每天奔波于工作区、村干部和群众之间,说服他们支持校舍建设。
为了让学生们早日搬进新教室,2006年11月12日,王秀金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将自己家的耕牛卖了1950元,全部捐献给学校用于校舍建设。他一家人却住在3间破旧草房内。“辛辛苦苦喂的黄牛,家里住着破屋,孩子急需钱,你却把牛卖掉把钱捐给学校,这日子没法过啦!”妻子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一月有余。
但是王秀金顶住了重重压力,夜以继日地奔波着。人们终于被他的无私精神所感动,18.7万元村民自筹款被送到学校。在上级各部门支持下,2007年2月,占地38亩,拥有45间新校舍的娄山小学落成并投入使用。王秀金从此被人们美称为“黄牛校长”。
只要能多培养几个孩子,“付出再多也值”
时至今日,奔走了32年的王秀金积劳成疾,患上了高血压、脑梗塞、胃病和颈椎病等多种疾病。“为了教育,为多培养几个孩子,哪怕把命搭出去也值!”王秀金坚定地说。
王秀金的教育之路始于苍山县下村乡北张峪子村,那是苍山县最西北部的一个小山村,交通闭塞,条件艰苦。1981年,年仅17岁的王秀金主动请缨成了该村一名老师,也是唯一一名老师。
任教第一天,虽然王秀金有心理准备,但是看到眼前的情景,他还是惊呆了:三间低矮的草房,十几个用石板搭成的台子,一群头上粘满乱草、脸上抹得黑漆漆的孩子。但是王秀金坚守了下来,1所小学,1名老师,3个年级,70余名学生。他坚守了25年。
在这期间,为了教好这个有三个年级的复式班,王秀金骑着又破又旧的“大金鹿”自行车,背着煎饼,辗转百余里到邻县学成功经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王秀金执教的复式班教学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而他独创的“三动两静一点通”复式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市教研室的推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了山区的孩子,30多年来,王秀金一刻没有停下为教育奔走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