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纪明:每天最早到校的“拐杖老师”
普通人半个小时的路程,他要走一个钟头,但是每天他却是到学校最早的人。普通人能在雨中打伞漫步,他却腾不出手来遮风挡雨,但37年来他却风雨无阻地站在讲台。
37年来,他拖着一条病腿,拄着一根拐杖,坚守在山区小学的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强烈责任感,书写着对山村孩子的一片大爱。他就是被乡亲们称为“拐杖老师”的蒙阴县常路镇南围子联小教师张纪明。
买辆摩托车“跑在孩子们前头”
1979年,刚刚19岁的张纪明高中毕业后成了一名民办教师,从小立志成为教师的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由于小时候患了小儿麻痹症,腿上落下了残疾,只能和拐杖为伴,但是倔强的张纪明在入职以后,却像正常人一样教书育人,不愿接受同事们过多的照顾,不仅如此,张纪明每天都早早地来到学校,备课、试讲……做足了课前准备。
农村小学未合并之前,虽然从家里到任教的房家庄小学只有3里路,但是当时村里都是土路,而且中途还要经过一段河道,拄着拐杖的张纪明每天都要花1个多小时到学校。有时候天不亮就要起床,吃点东西后,张纪明就背上包往学校走。由于一只脚抬不起来,一个星期,张纪明就要磨坏一双鞋。要是遇到雨天,河水上涨,他更要早早出门,拄着拐杖绕道而行。最麻烦的要数下雪天,下雪之后道路结冰,张纪明一路不知道要摔多少次跤。但是张纪明却从来没喊过苦、说过累。
“当时要不是发生王亮的事,我可能到现在也不会骑摩托车。”张纪明告诉记者。1986年一天早上,张纪明正往学校赶。突然,对面跑来的几个学生。领头的一个女生来到跟前,对他说:“老师,不好了,王亮和张小雨在厕所旁打起来,您快去看看吧。”张纪明一听,连日的大雨,使厕所边的那堵墙十分危险,他拄着拐杖快速地往学校赶。忽然,他一不小心摔倒在路边的排水渠里。背包摔在水渠里,批改好的学生作业本、备课本、午饭都泡在了泥里,自己也粘了一身泥。他没顾上收拾东西,在学生的搀扶下急急地往学校赶。来到学校里一看,王亮已经爬到了院墙上,同学们都在喊他下来。张纪明急忙过去把他拉下来。就在王亮下来的一瞬间,土墙塌了。提起这事,张纪明到现在还心有余悸,“要是晚来一会儿,后果真不堪设想。当时我就想,不能因为我身体的原因再出现这种情况,我必须提前到校。凡事必须跑在孩子们前头!”
可是,怎么“跑”在学生的前头呢?有一天,张纪明看到来村里收兔毛的小贩骑着一辆摩托车,心里怦然一动。可一问价格,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一台摩托车需要1400多元,他一年的工资才300多元钱,这比他4年工资收入还要多。张纪明下班回家跟家里人商量买摩托车,家里人刚开始比较犹豫,没有表态。晚饭过后,老父亲把张纪明叫到一边,打开一个手绢,里面是他们省吃俭用攒下的1000元钱,老父亲告诉他:“这些钱是给你攒的彩礼钱,你拿去吧!”张老师接过卷在一起的钱,心里说不出的难受。后来,他又借了400元,买了一辆摩托车。一个暑假的时间,他就学会了骑摩托车,打那之后,张纪明省去了不少耗在路上的时间,每一天提前一个多小时到校,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冬天,在学生们到校之前,他就生好了煤炉,教室里暖烘烘的。
克服障碍接受新事物“电脑盲”成电脑能手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村小的工作条件很差,教学任务繁重,30多人的班级,两个年级复式教学,一天下来,口干舌燥,疲惫不堪,但张纪明从没有怨言,他说:“教孩子,累并快乐着”。为了教好孩子,多年来,张老师不断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一有空就听课、讨教,提升教学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他认真备课,上课时做到有思路、有启发、深入浅出,让每个学生听得懂、记得牢。
不仅虚心求教,认真备课,张纪明还不断接触新事物来提高教学水平。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学校都配上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可是,对老教师来说,使用多媒体教学很难。为了学会多媒体教学,张纪明主动报名参加了蒙阴县常路镇中心小学举办的电脑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时候,进入微机室事先要在脚上套袋。一天,张纪明套上塑料袋,由于微机室内地面滑,刚走一步,就摔倒在地上,眼镜也摔坏了。其他老师扶起他来说:“你行动不便,就别参加培训了!”张纪明笑笑说:“不能因为行动不便就失去学习的机会,为了孩子们我得好好学。”他从学习开关机开始,每次第一个来到微机室,最后一个离开,不会的问题及时向别人请教。
“那个时候还是2012年,电脑在农村还是个新奇玩意,我到了培训班一看,都是年轻老师,我算是年龄最大的。年轻人脑子好使,都学得很快,我学起来很慢,笨鸟先飞,遇到不会我就多练几次,这样慢慢地就能跟上其他老师的步伐了。”张纪明告诉记者。
为了有更多的上机时间,张纪明申请配了一把微机室的钥匙,利用节假日到微机室练习。就这样,不到半年的时间,张老师就学会了制作课件、上网查资料等技能,成了联小的一名电脑能手。用上先进的教学手段后,活泼生动的表现方式让孩子们上起课来更带劲了。
为了让孩子们全面发展,张纪明还自掏腰包为学生购买体育器械。在房家庄小学时,学校基础设施很差,一次上体育课,他看到几个学生拿着从纸箱上剪下的纸板往墙上打乒乓球。墙面比较粗糙,球打过去没弹回来,直接掉到了地上,孩子们还是高兴的不得了,看到张老师,还问他:“老师你打吗?很好玩”。
看到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张纪明感到无比的心酸。一天,学校里来了一辆拖拉机,拖拉机拉了两张水泥板。孩子们围上去好奇地问:“老师,水泥板是干什么用的?”“到时候大家就知道了,现在先去上课!”张纪明卖起了关子。下课了,教室前面出现了一架简陋的乒乓球台,还有一副球拍,张纪明招呼孩子们一起去打乒乓球。事后孩子们才知道,球台和球拍是张老师自己出资买的。
“想发光发热实现自身价值”
4日,记者在蒙阴县常路镇南围子联小见到了张纪明老师,虽然已经放了暑假,但是张纪明老师却一直在学校里值班,遇到来请教问题的学生,他都耐心地解答,之后还把学生们送到校门口。“老张现在以校为家,放假了也经常来看看。上课的时候,每次都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最后一个走,就像泡在学校里一样。不论是在房家庄小学还是在南围子联小,他所带的班级教学质量都是最棒的。”南围子联小教师臧老师告诉记者。
从走上教学岗位那一刻起,张纪明就把教育当做一生的事业,他心里装的都是学生,说起教过的学生,张纪明就有了说不完的话题,家长和同事们都觉得他的一颗心就像“长”在了孩子们身上。学生有困难了,他会尽全力帮助解决,学生遇到问题了,他不管有多忙,只要学生向他请教,他总是满面笑容,热情解答。
2012年,张纪明的班上来了一个叫公凯乐的女生。这名女生身上的衣服很脏,一双布鞋脚趾都快露出来了。经过了解,这孩子是个留守儿童,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张纪明很同情这个孩子,多次去她家家访。课余时间,还经常和她谈话,为她补习功课。经过努力,公凯乐的学习由倒数成了名列前茅。孩子的奶奶见人就夸:“我家孩子上学成绩可好了,可听话了,这都是‘拐杖老师’教得好,有这么好的老师,我们很放心。”
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默默耕耘的无悔人生。37年来,张纪明教过多少学生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楚了,每当看到学生们取得成绩和进步,看到他们走出大山,考上了大学、硕士、博士,张老师就会由衷地感到欣慰。由于工作成绩出色,他先后四次获得县级教学质量奖、一次市级教学质量奖。
谈起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张纪明告诉记者,由于身体残疾,干不了什么重活。“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工人很光荣,可以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得了病之后,感觉不能成为社会的负担,所以选择了教师这个岗位,这样就可以用知识教书育人,成为园丁,为国家输送人才。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今年57岁的张纪明依然在教学一线,看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脸庞,他就决定要一直干下去。“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在学校里,不能教课了我就给孩子们做好后勤服务。”张纪明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