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莒南县,各学校都把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各学校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丰富区域课程群,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盘活社会资源,创新劳动教育模式,系统推进劳动教育落地生根,形成了区域整体推进劳动教育的“莒南”模式。
让学生回归“田园”,劳动教育成为校园生活“必备元素”
在莒南县焕章希望学校,有一处占地1600余平米的校内劳动实践基地——耕读园,分为种植区、养殖区、生活体验区、劳动工具展示区。在这里,学生们进行自主管理、自主耕种,参与农场运作的各个环节。学校会根据时节整体规划种植农作物的品种,主要包括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在这里,每年级每周安排一节劳动课,每学年设立一个“劳动周”,把每年10月定为校园“丰收节”“农耕节”,以主题式、沉浸式学习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接受劳动教育。
打皮、晾晒、彩绘、雕刻……在莒南县第九小学,学生们利用自己种植、采摘的形态各异的葫芦,创作了创意无限的葫芦彩绘作品,将劳动教育和美术课程相结合,实现美育和劳育融合。学校充分利用校园优质资源,建起葫芦种植园长廊,为师生种植葫芦提供了良好的劳动实践基地。
莒南县的每所学校都依标而行且各具特色,精彩充实的劳动教育课程比比皆是,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渗透学生日常校园生活的“必备元素”。
强化顶层设计,全区域构建劳动教育体系
莒南县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建立集课程建设、教师培训、课程指导、资源整合、评价引领等为一体的组织架构,全面部署推进劳动教育。立项《农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劳动课程开发与跨学科融合的教育实践研究》等课题,在教育部课程教研研究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实验研究项目教研现场会作公开课展示。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以教研牵动、学校行动、基地互动、家庭主动等多方联动的模式推进。”莒南县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唐红玲说。全县建立“以区域为主导,学校为主体,家校社联盟为基础,探索‘五育并举’、融合发展”的劳动教育新模式。从学校点状实行到不断丰富劳动教育样态,劳动教育在莒南县呈现出起步早、发展快、亮点多等特点。
教研层面主要起引领方向的作用,在劳动教育“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在哪教”“怎么评”等实际问题方面提供指导;学校层面,规范化实施国家课程标准,探索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社会层面侧重资源统整、优势共享,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场域资源;家庭层面则通过协同育人,引导家长舍得让孩子“流汗”“出力”。
莒南县通过储备校内专职和兼职、校外特长和专家四类劳动人才,构建家庭、校园、社会三大劳动基地,开展深度的区域联合教研,助推区域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丰富区域课程群,扎根“校本”各展所长
在推进中小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劳动教育课程的同时,莒南县鼓励各学校立足自身的劳动资源优势,开发并实施各具特色的劳动课程,形成了“一校一案”的学校劳动教育品牌。同时,不断丰富区域课程群,探索形成劳动教育大课程观,积极构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大店镇第二初级中学聚焦学生劳动素养提升与教学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学习灯笼等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感受古人的劳动智慧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认同。莒南县第三小学立足“五育融合”,开发了“田园种植”“非遗传承”“社区服务”三大主题课程,建成校内劳动实践基地3处,持续完善“基础+拓展+特色”劳动课程体系,拓展实践平台,深化家校社协同。大店镇中心小学将陶艺课程作为“发掘本土特色、传承民族文化”的学校特色课程,专门成立了陶艺教室,内设拉坯机和各种陶艺制作工具,并与大店镇薛家窑陶艺馆合作成立烧窑室,招聘专业陶艺教师进行陶艺教学,聘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到校指导陶艺技法,引导学生从小关心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在生活中体验美、创造美。(刘梦琳)